艾灸哪个穴位治疗脾虚?

  有一条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是管脾的,经常拍打对脾虚有好处,《健康一身轻》有一期专门讲了这个。
  足太阴脾经上共有21个穴位,分述如下:

  (一)隐白 足太阴经五输穴的井穴

  定位 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浅刺0.1寸

  (二)大都 五输穴的荥穴

  定位 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直刺0.3-0.5寸

  (三)太白 脾经原穴 五输穴的输穴

  定位 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直刺0.5-0.8寸

  (四)公孙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直刺0.6-1.2寸

  (五)商丘 五输穴之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六)三阴交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 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直刺1-1.5寸

  (七)漏谷

  定位 三阴交上3寸 直刺1-1.5寸

  (八)地机 足太阴经郄穴

  定位 阴陵泉穴下3寸 直刺1-1.5寸

  (九)阴陵泉 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直刺1-2寸

  (十)血海

  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 直刺1-1.5寸

  (十一)箕门

  定位 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避开动脉 直刺0.5-1寸

  (十二)冲门 足太阴、足厥阴经的交会穴

  定位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十三)府舍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直刺1-1.5寸

  (十四) 腹结

  定位 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 直刺1-2寸

  (十五)大横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脐中旁开4寸 直刺1-2寸

  (十六)腹哀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直刺1-1.5寸

  (十七)食窦

  定位 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八)天溪

  定位 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九)胸乡

  定位 第三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周荣

  定位 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一)大包 脾之大络2011-02-12
脾虚导致的湿邪一般是由于脾不运化导致的水液停留。 指导意见: 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艾灸的穴位是三阴交。足三里、水分、气海、关元,祝健康。2014-01-24
中脘穴每天艾灸15分钟
足三里每天艾灸10分钟
重要的是坚持.2011-02-12
足三里2011-02-19
足三里,会阴交2011-02-15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8:48: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虚首选腹部穴位,如关元、气海、中脘穴,可补益脾气、调理气血,同时可以艾灸解溪穴,这是全身祛寒除湿的穴位,尤其对下肢水肿效果明显。还有足三里,是日常的保健穴位,取穴较简单,自己艾灸操作时较为简单,不易烫伤,这个穴位具有补阳气、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以调理脾胃、肚腹为主。除了注重选穴以外,...

  • 脾虚艾灸选择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较好,腹部的穴位以任脉和脾胃经的穴位为主,通常选择上脘、中脘、下脘、巨阙、天枢、大横、气海、关元等温补穴位,可温中补虚、健脾和胃。腰背部可选取脾胃经的背俞穴,比如脾俞、胃俞,可搭配肾俞共同温补脾肾。同时还可选取下肢的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上...

  • 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此外,要告诉大家的是,艾叶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药材。然而,最好的治疗方法还是通过调理身体,利用自身的身体机能来慢慢修复不良症状。因此,脾胃虚的...

  • 艾灸治疗脾胃病是有效的。具体来说:针对胃脘部疼痛: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若脾虚较重,可加用脾俞、胃俞以补益脾胃;腹胀明显可加用气海调理气机;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的可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泛酸干呕明显可加用公孙;嗳气明显可加用膻中。针对腹泻:可选用艾灸天枢、足三里、神阙、...

  • 脾虚艾灸足三里穴、神阙穴以及中脘穴效果最好。足三里穴:也被称为保健穴,每天进行10分钟的艾灸,可以健脾益气、延缓衰老、防病治病、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是脾虚艾灸的首选穴位之一。神阙穴:位于肚脐部位,艾灸此穴位同样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神阙穴是艾灸治疗脾虚的重要穴位。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