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7.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一条最大的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完听宫穴后,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

足太阳膀胱经取于眼内角的睛明穴处,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叉于头顶部百会穴处。

分支: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的位置,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成左右沿肩胛骨的内侧,脊柱旁开1寸5分,一直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的位置,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另一条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处。

最后一条分支:从颈项分出下行,通过肩甲内侧,从附分穴下行至腰部,沿大腿后外侧至腘窝处与前一支脉汇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足外裸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治至阴穴处,进入足少阴肾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的器官,膀胱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尿和排尿。

膀胱以肾直接相通,两者之间又有经脉,相互络属,因此,膀胱与肾为表里关系。

膀胱的水从两个方面能进入膀胱,第一是从三焦渗透入膀胱,第二是从肾脏通过输尿管之后进入膀胱。

做酒可以蒸馏两次,第一次呢是最好的酒,第二次呢是较差一点的酒,我们人体也会蒸溜两次水分,身体是不会浪费每一滴水的。

膀胱会储尿和排尿,全赖以肾的气化功能。

肾为什么能气化水呢?

是因为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因此当小肠的火不够时,膀胱的水就不能正常的气化会,变成冷水,此时的水呢停留在最底部,只要有一点的尿,就会感觉到胀,变成了尿频。

怎么办呢?

答:把小肠的温度加起来。

用灸法:关元穴+中极穴。

当膀胱出现问题的时候,主要的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者是小便不利,甚至闭尿或者是遗尿还有小便失禁。

小肠有温度又跟心脏有关系,所以咱们的五脏六腑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中医治病要治整个人,而不是只治疗一个病症。

一个正常的人,每次的气化,膀胱就会慢慢的膨胀,膀胱尿液储量达到400CC的时候,就会感到胀,此时就会去小便。

膀胱经的虚症:小便清水,后背胀痛寒冷,腰痛无力、肥胖。

面色不华,皮肤干燥,早衰皱纹。

膀胱经的实症:小便短赤、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头痛头晕。

面部皮肤油腻、易过敏,黄褐斑、痤疮。

膀胱经一共67个穴,气血循行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

攒竹穴:除了治疗眼睛的问题外,还可以治疗打嗝,方法用力掐出痛感。

睛明+眉尾+瞳子髎+攒竹

这四个穴在一起可以用放血疗法,或者艾灸,治疗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眼睛红肿。

眉冲穴:神庭,上星一样治疗鼻子的问题。

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这些是头部的穴位。

我们大概知道它的位置就行了。

每天梳理头皮,我们就可以梳理了头上的全部穴位。早上起床用手指梳理头皮一百下,脱发也得到了改善,脱发少了头发也开始慢慢的长着。

天柱穴:取穴治疗后项强痛。

奇穴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晚上睡不好,睡不香,可以按压安眠穴,注意不要揉到天柱穴哦,因为膀胱经的气血会很旺。

大杼穴:骨会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可以在大杼穴上治疗。

风门穴:我们的后脑有好几个带风的穴位,它们容易进风,同时也是人体的冷却系统。

风门还可治疗后背的痈,后背痈身为三种:

一,痈里面已经是红色,外面的头是白的,脓块就在里面。

二,白色的没有头。

三,凹陷进去的。

这三种痈可以用灸的方法,在痈上面灸完之后再在风门穴上灸。

肺俞穴:后面的背俞穴都可以用俞募治疗法,治疗内科病。

厥阴俞:第四椎旁开1.5寸又称心包,可以治疗心脏病。

注意: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一条是督脉外开1.5寸,另一条是督脉外开3寸。

现在分享十八个背输穴,治症大多是俞募治疗法。

都在督脉旁开1.5寸。

心俞:第五椎旁开,如果按压痛,一般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有心脏病的人,这里会有压痛点。

如果痛点按之闷痛,就是心虚,虚症。

如果是刺痛就是堵到了。

督俞:第六椎穴旁开,督脉是诸阳之会,临床上有血癌时,会在这里找到压痛点。

膈俞穴:第七椎旁开,血会膈俞,膈俞穴的上面是心,下面是肝,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穴统领全身的血。

血病有:贫血,瘀血大便出血或者小便血。

有人说我口很渴,可是不想喝水,表示身体里面有瘀血。

消渴穴:第八椎下旁开属于一个经外奇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诊断糖尿病。

肝俞:在肝脏的后方,如果有肝病可以在第九椎找到压痛点,肝病,肝痛都可在肝俞治疗。

胆俞:胆有问题在第十椎找到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的话会很痛。

四花灸治疗肺结核:双穴的膈俞胆俞

脾俞:第十一椎旁开,脾主四肢,四肢的问题,肌肉无力,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用上。

胃俞:第十二椎旁开胃病治此。

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胃俞+中脘。

胃疼用中脘穴跟梁丘穴(会郄治疗法)

三焦俞:第十三椎旁开,三焦是水道,

治疗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第十四椎(命门)旁开,肾病在此治疗。

肾俞还治腰痛。

气海俞:第十五椎旁开,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

大肠俞:第十六椎旁开,治疗大肠问题。近取穴治腰痛,可以治便秘及下利。

关元俞:第十七椎旁开治疗妇科的问题,男人腰痛的问题。

小肠俞:第十八椎旁开,治疗小肠问题,腰疼腹泻。

中膂俞:第二十椎旁开,治疗肾虚,消渴病,腰痛,大小便问题与妇科赤带白带问题。

白环俞:第二十一椎旁开,接近尾椎骨,治疗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妇科白带。

会阳:在尾椎骨上,很少用。

膀胱经在此穴后往下走,等会讲腿上的穴。

现在再回到背部,开始另一条分支。这条经络的穴位大多数都是辅助督脉旁开1.5寸的穴来加强疗效的。

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起治疗颈项肩背的问题。

魄户:肺藏魄,辅助肺俞穴治疗肺部问题。

膏肓穴:膏肓穴无所不疗,膏肓是起死回生的妙穴,症病患者可以灸膏肓灸足三里。

膏肓穴不太好找,它会躲在肩胛骨里,找的时候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手抱着枕头就能打开。

灸膏肓会感觉燥渴,嘴唇干裂这个时候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灸足三里把热气往下导,导到脚上。

神堂穴:心俞旁开1.5寸是,跟心俞治疗心脏问题。

肺藏魄心藏神所以神堂穴是心脏大穴。

譩譆穴:督俞外开1.5寸,辅助督俞穴。

膈关穴:膈俞外开1.5寸。

魂门穴:肝俞外开1.5寸,肝藏魂,加强肝俞的疗效。

阳纲穴:胆俞外开1.5寸。

意舍穴:脾俞外开1.5寸,脾藏意,人的意念是脾在管,同样的辅助穴。

胃仓穴:胃俞外开1.5寸。

肓门穴:三焦俞旁开,乳房属于三焦系统,所以乳疾可以用三焦俞肓门石门上灸。

志室穴:肾俞旁开,帮助肾俞治疗。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

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像韭菜有根,韭菜割了,根还在,它还会继续长。

这个穴可以帮助诊断有没有肿瘤和治没治好,同时可以用此穴把根除掉。

胞肓穴:第十九椎外开三寸,也是膀胱俞外开1.5寸。近取穴治疗大小便。

秩边穴:第二十椎外开三寸。进取穴治疗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我们知道痔疮可以用孔最,承山,长强,秩边,温溜穴。

八髎穴:有八个点,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它们是全身最小的穴位。

八髎是治疗妇科常用的穴位,可以用大金条盒灸,很舒服的。

膀胱经背部穴了解完了,开始腿上的。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殷门穴:承山到委中的正中点处,很少用。

浮郄穴:很少用。

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比如像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

委中穴:膀胱经的合穴,有名的大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委中可以治疗腰痛背痛,痛在腰背的两侧用委中穴,督脉痛用后溪穴。

委中穴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也就是血的郄穴,血里有毒可以在委中穴放血。比如各种皮肤病,麻风病还有倪师说的一种叫波西肉瘤的都可以放血。

没事也可以经常拍拍它,保健拍四窝就拍了。

合阳穴:辅助委中

承筋穴:抽筋可以治,脚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都可以用。

治疗痔疮出血,用承山,孔最,长强,在天应上放血把脓血放掉。

委中和承山可以用于中风。

走路摔倒时伤到尾椎骨,新伤时在承山的位置可以看到青筋,可以放血。

飞扬穴:膀胱经的络穴,主治腿没有力,飞扬,承山都是让脚有力道的穴道。

腿没力气了就不能飞扬跋扈了[呲牙]

跗阳穴:阳跷脉的郄穴,也治疗脚无力。

昆仑穴:膀胱经经穴,专治项背痛。

仆参穴:治足跟痛或者脚后跟痛,脚后跟的问题是肾脏在管,下半身水肿是肾脏问题。

申脉:主管阳跷脉。阴跷脉跟阳跷脉管我们走路平衡。

癫痫发在白天灸申脉,晚上发作灸照海,白天晚上都发作就两个都灸。

金门穴:膀胱经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可以止痛,消炎,镇痛。

京骨:膀胱经原穴,膀胱经头痛就可以用京骨。虚实都可以用。

束骨穴:膀胱经俞穴专治足太阳经络上的病,膀胱经的实证就是痛了三五天,用束骨。

通谷穴:膀胱经的荣穴五脏气乱时用天柱,大杼,还不行就用通谷,束骨。

最后一个穴至阴:膀胱经的井穴,治症就是胎位不正,用灸法。2022-07-13
mcxzy 阅读 242 次 更新于 2024-11-16 14:26: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倪海厦的针灸笔记涵盖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实践知识,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督脉经穴篇:督脉是阳气之海,涉及多个重要穴位,如长强穴、腰俞穴、命门与阳关穴、悬枢穴、脊中与筋缩穴等,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主治功能和针灸操作要点。 针灸与灸法...

  • 针灸学笔记(第2版)》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第2版)》中一本,结构概括为“两栏六框”。①板书与教案栏;②测试与考研栏;③考研导引框;④医家精要框;⑤现代应用框;⑥最新进展框;⑦轻松一刻框;⑧随想心得框,是各大、中专中医院校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记忆及应考的必...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主要讲述了伤寒论第十六条辨的内容。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