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分类有哪些?

中药分类指的是按中药自身特性和应用需要而划分不同的类别。
中药分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自然属性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还有脏腑经络分类法、药性分类法、药用部位分类法等。近代又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法、原植物分类系统分类法等。 [1]
自然属性分类法 以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古代本草学多采用此法。早在《周礼》中已有五药(草、木、虫、石、谷)的记载,为后世本草学分类方法提供了一种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每类中再分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分类法的一大进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的中药分类法均与其大同小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自然属性分类法有了突破性进展。书中根据“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60类(目)。如草部(纲)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详明科学,体现了进化论思想,是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少处与近代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分类合拍,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颇大,传沿至今。   功能分类法 中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先采用的中药分类法。书中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养命,中品补虚治病,下品功专祛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拓了思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药物的功用提出了著名的十种分类法,即宣、通、补、泻、燥、湿、滑、涩、轻、重,使此分类法有较大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具有重大影响。经各家不断增补,至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功能分类法已较完善。书中将520种药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七类。各类再细分,如补类中又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等小类,系统明细,排列合理,便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功能分类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共性,也利用同类药物间按作用的强弱、作用部位的异同分组类比,便于确切掌握药性的异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因而是现代中药学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现代中药学中功能分类大同小异,多数采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涌吐药等19类。 [1]
中药分类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1-07-12
中药分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自然属性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还有脏腑经络分类法、药性分类法、药用部位分类法等。近代又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法、原植物分类系统分类法等。2021-12-20
mcxzy 阅读 40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43: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