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简介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自易经,肝胆为木,心小肠为火,脾胃为土,肺大肠为金,肾膀胱为水!
  在人体当中,心脏就像是太阳,而肺就像天空,脾就像是大地,肾如江河湖海,肝如大地上的树木!
  太阳“心”的能量照耀天空“肺”中的水汽下降传递到大地“脾”渗透到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江河湖海的水“肾”又蒸发到天空“肺”循环不已!
  1 心脏主血液的动能,2 脾脏生肉,主口中之湿,3 肝脏开窍眼目,之性为连贯全身,4 肺脏主皮毛与鼻,5 肾脏生骨髓开窍于耳,在地为水,水生血!
  腑主宣泄,脏主收藏。腑可实不可满,脏可满不可实!实者泄其子,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青黑为“痛”红黄为“热”白色为“寒”
  1 酸入肝为木,青色 2 苦入心火,红色 3 甘入脾土,黄色 4 辛辣入肺金,白色 5 咸入肾水,黑色
  腑主宣泄,脏主收藏。腑可实但不可满,脏可满但绝不可实。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即不同类型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亲和性。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知道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相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2023-01-24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0:33: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基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这一理论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被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滋生、制约,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唯物主义...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一种理论学说,用于解释自然和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阴阳五行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用于阐述万物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阴阳学说描述了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自然现象,并在中医理论中用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木、火、土...

  • 阴阳对立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动与静。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例如,阳依赖于阴的存在才能显示其热力,而阴也依赖阳的热力才能保持其寒凉。2.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出增长或减少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绝对...

  • 中医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最初,阴阳被理解为阳光的向背,阳象征向日,阴代表背日,它延伸至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等。哲学家们发现,自然界的事物都存在着对立与互动的关系,阴阳被用来解释两种对立的物质力量——阳和阴,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学...

  •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一切事物互相联系,并在事物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这种学说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指导作用,对祖国医学发展曾起到积极影响。中医学中的四大病因,即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用来解释人体结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