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痛风痛的穴位是什么?

痛风,是新陈代谢异常性的疾病,由于血液里的尿酸过高,引起尿酸盐聚积而沉淀在关节、泌尿道及软组织等地方所引起肿痛的病症。一般情况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病主要侵犯男性和老年女性,多数患者有家族史。临床特征为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脾位于中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人身的肌肉四肢皆赖其煦养,清阳之气靠脾气的推动以布达,所以脾脏的功能健旺与否,往往关系到肌肉的壮实和衰萎。所以,关节炎、脚趾痛等均为疾病的症状或称为表象,而不是病因,脾脏患病才是痛风疾病的病因所在。在治疗时重点在于治疗脾脏,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使其经脉滑利、气血流畅、代谢加快,促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还要对其他脏腑的经络做全面调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痛风病症的恢复。这时外关、脾腧、阳陵泉就成了首选穴位。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它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交阳维脉。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
脾腧是补脾气虚的要穴,关于它的位置、功效,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是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处,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揉压脾腧穴和阳陵泉,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用拇指的指腹向下按压外关穴,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左右手交替进行。
痛风是一种疑难杂症,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上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当你学会了穴位疗法,它也就不再可怕了。
另外,痛风疾病的患者除及时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一些预防性的工作,把住“进口关”。
(1)在饮食上,要少吃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鸭蛋、皮蛋等,还要少喝酒。
(2)注意经常性的治疗。痛风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愈的,除注意日常饮食外,关键是要注意治疗的及时性。发现病症要及时治疗,当病症开始出现时,关节腔内就已经存有结晶体,通过治疗将晶体溶化入血,再排出体外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晚治不如早治,做到经常性治疗,使疾病在没有发生时就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患于未然。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痛风病若不及时治疗就会波及其他脏腑,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因此,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夜尿的次数,当尿酸盐结晶损伤了肾小管、肾脏的浓缩功能时,可导致夜尿增多,使病情加重。但一些特殊情况应加以区别,如睡觉前饮水,水果吃得过多、失眠等。2019-02-03
夏天痛风发作很难受,一个穴位帮你缓解,方便有效远离痛风

2021-05-0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5:10: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 解溪穴位于踝前中央凹陷处,是伸肌腱之间的重要穴位,有助于缓解痛风带来的湿邪症状。5.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刺激此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对于因湿热阻滞而引发的痛风有积极作用。6.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通过按摩可以缓解痛风疼痛,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症状。7. 痛风患者应该...

  • 脾经穴位:血海:有助于活血化瘀,缓解痛风引起的疼痛。三阴交:可调节脾、肝、肾三经的气血,对痛风有辅助治疗作用。阴陵泉:能利湿化浊,促进尿酸排泄。公孙、太白:有助于健脾和胃,改善脾的运化功能,从而缓解痛风症状。肾经穴位:照海:可滋肾清热,有助于调节体内尿酸水平。太溪:能补肾益气,增强...

  • 痛风的针灸穴位根据发作部位不同而决定,如下肢关节,多取足部的太冲穴、行间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上肢部位多取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患者有局部压痛点,称为阿是穴,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另外需要根据中医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使用穴位的方法,如急性期需清热泻火,则以泻火解毒、凉血的穴位为主。

  • 1.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脚踝内侧,是足部三条阴经的交汇点。按摩此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距离脚踝约四个手指宽的位置。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痛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3.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头部后方,与耳垂平行的位置。按摩此穴位有...

  • 临床上治疗通风通常会选取脾经、肾经的穴位,还有痛风局部的反应点,作为治疗的穴位。同时也可通过脾经比如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公孙、太白,以及肾经,照海、太溪等穴位,以较好的缓解痛风的症状。另外如果痛风急性发作时,在痛风局部可以选取穴位阿是点进行放血治疗,也有较好的缓急止痛、缓解症状的疗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