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亦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与气相对而言,都属于阴。因此,血与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渗注于脉,即成为血;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外,即为津液。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响。如: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2023-02-2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29: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理论依据是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中经常接触的问题。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简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血汗...

  • 临床上即可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点、瘀斑,故则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故《读医随笔》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津亏可以导致血瘀的机理。

  • 精、气、血、津液,即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参考资料:中医基...

  • 1.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分泌物。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与气血同等重要。2.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饮食,并需要脾和胃的运化功能。津和液在性质、功能和分布部位上有所区别。津是清稀的,流动性大,主要负责滋润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以...

  • 1. 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营气和津液,这一过程涉及到脾胃与肺脏的协同作用。脾胃负责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化为营气和津液,随后肺脏将这些物质转化为血液。《灵枢·决气》中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一论述强调了脾胃在血液生成中的核心地位。2. 在中医学中,营气和肺脏被...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