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经络辨证概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关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可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的内容有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

  十二经病证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表现为本经经脉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有助于推求病变所在的经络及脏腑。

  1.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

  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现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2.经络及所属脏腑症状

  经络受病可影响脏腑,脏腑病变可反映于经络,而常表现为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并常在肺俞、中府等穴出现压痛感。

  3.多经合病的症状

  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为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症状;足厥阴肝经受病可出现胸胁满痛,呕逆,飧泄,癃闭等症。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阴等八条经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岐,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

  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

  阳为足太阳之别,阴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

  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2023-01-15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34: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因此,当其病邪浅在肤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时病,...

  • 中医诊断的精髓在于六经辨证,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基石。这一方法旨在精细划分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将其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准确辨识六经病,需要遵循六个关键步骤:第一步:辨证 - 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详尽信息,确定病位...

  •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病症作为诊断的纲领,根据不同病症在人体内脏器官、经络、气血的不同反映,说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体内正邪两气的盛衰、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

  •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辨证,】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

  • 经络辨证: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辨证方式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丰富体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