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中医怎么辨证的?

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中医怎么辨证的?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篇治疗。
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称悸。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在日常诊治病人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主诉胸闷、心慌、胸痛,自认为患了“心脏病”, 忧心忡忡地来院就诊。但大多病人经检查:X摄片、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这并非是器质性心脏病,而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功能性失调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即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
心脏为何有神经官能症呢?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本病虽没有生命之虞,但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饱受痛苦。由于本病患者心脏并无器质性病理改变,长期来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有关研究报道不多。临床上由于其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造成漏诊和误治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当本病有少量早搏或ST-T改变时,如果不再做进一步检查排除,患者常会被误作病毒性心肌炎或冠心病等

病因病机
本证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乎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2021-12-01
mcxzy 阅读 46 次 更新于 2024-11-21 00:25: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辨证调理气短乏力胸闷的方法有疏肝理气、化痰理气、补益心肺之气并活血、补益脾肺、温阳利水、养心安神等。 疏肝理气 气机不畅,可由情绪不畅,引起肝气郁结,肝郁气滞而引起胸闷气短,通常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来,疏肝理气,行气导滞,还可以用瓜蒌皮、枳壳、桔梗、川芎、丹...

  • 基本可以判断是肝气郁结,应该中医四诊后吃汤药.

  • 心悸的中医治疗要分清虚实,辨证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实证应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心悸多数是虚实夹杂,而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所以治疗上应该兼顾。由于心悸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所以应该酌情配合悉手安神、宁...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