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脾胃湿热,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心火上炎,应如何治疗?

1.肝气郁结是由于经常生气,有不顺心的事情郁结在心里长期不得疏泄,所引起的以肋痛为多种症状,中医以疏肝解郁为主,代表方为遥逍丸,可以到药店去买有这个中成药。 2.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以下是几种偏方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中成药
香砂养胃散加补脾益肠丸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
或服香砂养胃丸加味。 气血两虚
  [症状] 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治药] 用八珍汤(四君子汤合四物汤)。
3.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本型症状常见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这是由于久病入络,或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所致。治疗宜行气活血,化浊止痛
4.气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等,均有较好的解郁作用。 5.心火上炎 ,主证: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红目赤。苔黄,脉数。
  辩证:心火炽热,心神被扰,致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经上炎则口渴思饮,舌烂生疮面红目赤,苔黄,脉数。心移热于小肠则尿黄而少,小便灼热刺痛等。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导赤散化裁

  生地、木通、黄伯、栀子、竹叶、生甘草梢等。2013-07-19
柴胡舒肝散+参苓白术散+归脾丸+血府逐瘀丸+牛黄清心丸

难哦 说症状吧2013-07-19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03常见病辨证论治18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

2021-01-28
消摇丸加桃红四物汤调和肝脾,调和气血2013-07-19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7:31: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牛膝10克 这是治疗脾虚,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凝滞最好的中医药方

  • 这是治疗脾虚,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凝滞最好的中医药方

  • 第三种是肝肾不足型,头发状况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因先天禀赋不足、熬夜等导致肝肾亏虚而脱发。此类脱发均匀,伴有腰酸腿软等症状。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推荐中药方及羊骨粥食疗。第四种是肝郁血瘀型,多由精神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影响新血生成,导致脱发。除脱发外,还伴有心情抑郁...

  •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由于情绪抑郁不舒或肝失疏泄导致,常见症状包括胁痛、胸闷、脘胀、嗳气、月经不调等。治疗上,应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脾胃湿热是由于感湿邪或饮食不节导致,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温胆汤是常用的...

  • 一、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肝郁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如肝火亢盛肝胆湿热,经常与脾胃湿热同时存在,出现口干口苦、胃肠胀满、恶心反胃、便秘结粘滞、反酸等症状。二、女性月经受到影响,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低下,导致月经不规律;肝火亢盛,热迫血行,使得月经的气血逆乱,导致女性出血过多。三、经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