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治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 、皮肤玫瑰疹。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小儿伤寒一般较成人轻,病死率不高,但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误诊。

流行病学: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病菌由粪便向外排出,通过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节,每年的7~10月,是伤寒的高发季节,与夏秋节人们喜食生冷食物和苍蝇活动频繁有关。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多数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续不退,除发热外,病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头痛、全身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即脉搏跳动与体温上升不相称。在腹部和胸部可见淡红色皮疹,称为玫瑰疹,但少见。约半数患儿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病程的第一周末,特异的化验“肥达氏反应”开始转为阳性,有利于诊断的确立。

小儿伤寒的特点是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表现起病急,热型不规则,胃肠道症状明显,无相对缓脉,肝脾肿大明显,容易并发支气管炎,病情也相对较轻。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也较少。

并发症:在发病的2~3周,可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所以饮食不宜过多,应吃无渣食物。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作用,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治疗与护理:抗生素治疗,现在多使用第三代头孢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护理方面: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病儿的消耗,热退以后适当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营养丰富、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为宜,如豆浆、牛奶、肉汤、蛋汤、米粥、软面条、豆制品,忌食生硬食物,以预防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高热时用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枕冰袋,不宜大量使用退热剂,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患儿虚脱。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可用温水擦洗皮肤,用淡盐水漱口。

预防:一、控制传染源,病人应早期诊断,及时隔离治疗以减少传播。二、切断传染途径,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应切实抓好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及消灭苍蝇、蟑螂等工作,广泛开展卫生宣教,养成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的良好习惯。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应进行预防接种。2010-06-11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小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表情淡漠、腹部不适、肝脾肿大和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肠出血和肠穿孔为其主要及严重并发症。2010-06-11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29: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为了有效诊治仔猪副伤寒,首先需要从基础管理做起。提升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确保仔猪生长在干净的环境中,提供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这有助于增强它们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于疾病高发区域或猪场,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可实施疫苗接种或口服预防疫苗,提前构筑免疫防线,降低疾病侵袭的风险。...

  • 6. 温病的真正流传,比“伤寒”要晚很多年,其学说流派,直到清代“温病四大家”才广为流传。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温病是“温热”证候,表现出来的是一派热像,一般以滋阴清热,兼顾津液为诊治原则。7. 实际上,《伤寒论》里的部分证候,其实也可以纳入后世的温病之中,比如阳明腑实兼表证。所以,后人...

  • 治疗伤寒杆菌,首要原则是根据病情的差异进行辨证施治。面对三阳病,其主要特征是表证、热证和实证,治疗策略以驱邪为主。而三阴病则以里虚寒为主,此时应注重扶助患者的正气。然而,伤寒疾病的诊治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例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过度发汗可能导致津液大量消耗,甚至出...

  •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方法。当怀疑感染伤寒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治,通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已经感染伤寒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其他人。伤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 4. 咳嗽和呼吸困难。部分伤寒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和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肺部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引起的。此外,伤寒还可能伴随其他表现,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表明病情较重或存在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诊治。对于伤寒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采取隔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