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1.战国至唐代,温病隶属于伤寒。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局限于伤寒,但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伤寒,在《难经·五十八难》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可知,温病是隶属于广义伤寒中的一类。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也不仅仅是伤热,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所以引起温病的又岂止是热,况,温病之因有“新感”“伏邪”,《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伏邪为病也。
2.冬天伤于寒邪,不发病,冬之时也,同气相应,故未发。春之时也,阳气萌动于外,阴寒抗衡于内,阴阳交战,遂发热矣。此热,应时于春,故曰春温。由于春温不是寻常的外感,而是一种内伤于寒病,因此,扰卫乱营,动气动血,所以,
春天郁而发热而发,或有感而发。2019-02-02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8:29: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训人有伏气之为病也。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至春阳气开泄,忽因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又不因外邪而触发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

  • 11. 因此,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养生,冬天气温低,我们就不能“伤于寒”,要做的就是避寒就暖,比如多穿衣服、少冲风冒雪,气温再低,还可以烤火等等,这些都是避免外寒侵袭机体所需要做的。12. 饮食上,进食温热的食物,以及一些温阳的食物,如多喝开水、热粥、热汤,...

  • 古人著黄帝内经是为了指导后人,必然不复杂。解释起来也不需要拐弯抹角,直接翻译那就是冬天着凉受寒了,春天必然发烧。发生寒热错杂胸闷气逆等半表半里的症状。

  • 1、意思是冬天感受风寒不发病的话,春天气候暖了就会变成温病,这是气候对人对疾病的影响,出自于黄帝内经。2、战国至唐代,温病隶属于伤寒。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局限于伤寒,但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伤寒,在《难经·五十八难》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可知,温病...

  • 《素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句话提示后人失于闭藏、保暖容易造成的疾患。历代医家均将其释注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邪蕴日久而化热,春时阳气外出,随发为温病。”意思是说,如果在冬天为寒邪所伤,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受凉”时,也许不会马上生病,寒邪伏藏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