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与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伤寒与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伤寒与副伤寒丙尚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病原学 伤寒与副伤寒的病原体有3种,伤寒与副伤寒甲杆菌、伤寒与副伤寒乙杆菌及伤寒与副伤寒丙杆菌。各种伤寒与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条件下,伤寒与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仅偶尔感染动物。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方式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因伤寒与副伤寒杆菌可在食物中较长时间存在。 我国伤寒与副伤寒的发病率较伤寒为低。成年人中以伤寒与副伤寒甲为多,儿童易患伤寒与副伤寒乙,但可因地区、年代等而不同。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伤寒与副伤寒甲、乙的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伤寒与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它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伤寒与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伤寒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一)伤寒与副伤寒甲、乙 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伤寒与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二)伤寒与副伤寒丙 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伤寒型 症状与伤寒与副伤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异常。 2.胃肠炎型 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程短。 3.脓毒血症型 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型,热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肿大、并可出现黄疸。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炎等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此类并发症极顽固,治疗期长且困难。 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2014-05-01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和治疗?拜托了各位 谢谢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原菌分别为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伤寒与副伤寒在全球各地均有病例发生,但由于卫生设施的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见。在台湾,病例多由国外输入。感染伤寒与副伤寒的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烧、头痛、不适、厌食、相对性心律减慢、脾脏肿大,躯体可能出现红疹、咳嗽,...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导致。这种疾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但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很多地区的病例已不常见。在台湾,大多数病例是由国外输入的。感染伤寒和副伤寒后的症状有所不同。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发烧、头痛、不适感、食欲不振、心率相对减慢、脾脏...
副伤寒是一种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下是对副伤寒的详细解释:副伤寒属于一种传染病,由副伤寒杆菌引起。它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接触传播。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并伴有全身不适、相对脉缓以及皮疹等症状。该病主要出现在...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所造成的细菌性的传染病。可以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以及处理的措施和伤寒大致的相同。在我国成人当中,副伤寒是以甲型为主,儿童以乙型为主,皮疹出现一般是比较早的,体积比较大,颜色比较深,可以遍布于全身。丙型副伤寒可以表现为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多发于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甲型副伤寒可以通过生活用水、食物、苍蝇、蟑螂接触等传播引起流行。其中通过水源传播的机会最大,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伤寒和副伤寒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发病后第2—4...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16次阅读
- 患者出现手脚麻木、腿肚大腿从早到晚都麻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辨证的? 19次阅读
- 患者出现全身刺痛、手脚麻木、发冷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辨证的? 18次阅读
- 对副伤寒病如何进行防治? 19次阅读
- 什么是伤寒?副伤寒又是什么? 26次阅读
- 副伤寒病怎样防治? 1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