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意外预防内脏损伤

气管损伤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气胸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关于气胸的症状,《素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不可伤。……”

  心脏损伤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1],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

  胃部损伤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肠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缩能力,当纤细的毫针刺入腹腔时。脏器受到刺激后,会主动收缩,通过蠕动而退让,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较小的刺伤。

  肝脏损伤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

  胆囊穿孔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尽管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圆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

  脾脏损伤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肠道穿孔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我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肠道的损伤,虽多不及上述脏器严重,然而也有不少重度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

  肾脏损伤

  针刺过误,伤及肾脏,《内经》中亦已提及,如《素问·刺禁论》云:“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现代也有不少报道,或因针刺不当,或因药物穴位注射所致,有的虽经保守治疗痊愈,有的则作了肾切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膀胱损伤

  针刺损伤膀胱,现代有关报道极少,然而古代医家则颇有这方面教训:“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灵枢·刺禁篇》)。而在临床上实际发生并不少。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过此类事故。2023-01-14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5:34:1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意外针刺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针灸,特别是针刺,由于是一种损伤性疗法,难以做到在治疗过程中一点不痛。进针破皮时出现的疼痛和送针过程中出现的疼痛都不能称为意外,当然,尽量减轻乃至不出现刺灸所引起的疼痛是对针灸工作者基本要求。本节重点探讨针刺所致的意外的疼痛。针灸依赖症 ...

  • 经期针刺出血 古今针灸文献中,比较注重孕期的禁忌,提出怀孕3个月以下者少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腰骶部禁针;孕妇体质虚弱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一些反应比较敏感而能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太冲、至阴、昆仑等也应禁针或予轻刺激。关于这方面的意外事故,临床上也有报道。眼部血...

  • 现列出几个针灸意外的处理,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1.晕针:拔针→平卧→喝温开水→掐人中→心肺复苏;2.滞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还要旋转针体后再出针;3.弯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

  • 根据天气变化适当调整施灸时的体温,避免受凉或中暑。【注意事项五:预防感染】如施灸后出现灸疮,不要人为破损,如有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注意事项六:施灸顺序】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艾灸,如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注意事项七:施灸时间】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灸时间,如失眠症应在睡前...

  • 常见的针灸意外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血肿、后遗感、断针以及刺伤脏器等,需要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中,慎用腧穴的概念尤为重要,它不仅定义了在针灸治疗中需特别注意的穴位,还介绍了古代禁针禁灸穴、安全针刺法以及慎用腧穴的分类,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安全指导。针灸意外事故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操作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