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疾病在脏腑之间怎么传变!

脏与腑互为表里,二者之间的传变,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脏。一般说来,由腑及脏,其病较重,脏病难治;由脏及腑,其病较轻,腑病易医。关于脏与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前已述及,不再重复。这里只就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变规律概述如下:
  五脏疾病的传变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密切联系。其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外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四个方面,再加上本脏自病,则为五种不同情况。故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病者为正邪”(《难经·五十难》)。所谓“后来”、“前来”,就是生我、我生的母子传变关系:后来为生我之母,即母病及子;前来为我生之子,即子病及母。“所不胜釆”,“所胜来”是克我、我克的关系:所不胜为克我者,“所不胜来”即相乘传变;所胜为我克者,“所胜来”即相侮传变。“自病”则为病邪直中本脏,并非由于他脏传变而来。

  五脏之间的这种病理传变形式又可分为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

  顺传:一般地说,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谓之顺传。如水能生木,若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而肝阳上亢,出现眩晕、眼花、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之候,即属母病及子,称之为水不涵木。因肾水能滋养肝木,病情虽有发展,但邪气挟生气而来,所以其病虽进而易退。木能克土,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而现胸闷胁痛、纳呆腹胀等症。木来乘土,属相乘传变,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脏气本已受制,邪气又挟其相制之力而来,贼害必甚。但其病虽甚而易却。

  逆传:一般地说,子盗母气和反侮传变谓之逆传。如土能生金,在虚损劳瘵病中,其自上而来者,一损于肺,过于中则不治,故曰:“久咳,损及中州,食减神倦,则肺无所资”(《临证指南医案》)。“久咳便溏,脉虚而数,为肺脾俱病,培补中气为要”(《静香楼医案》)。此为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肺主一身之气,脾乃生气之源,脾虚则生化之机日惫,使虚劳趋于难复之境。故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医旨绪余》),所以说子病及母为逆。土本克水,土虚则水反侮土,则土益虚。五更泄泻谓之“脾肾泄”,系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水寒侮土,故下利不已。故曰:“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素问·阴阳别论》)。辟,反克之义。可见反侮相传亦为逆。2020-03-03

2021-03-1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0:58: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它的传变方式有:气血传变,病由气分传至血分;或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疾病是否传变一般由人体正气的强弱,病邪的性质 ,治疗和护理是否得当,有无旧病与新邪相结合等因素所决定。中医疾病传变的理论,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病邪侵入人体,逐步传变至各脏腑,此即为病传。本篇将阐述病邪入侵脏腑的传变规律及其对预后的意义,同时指出针刺治疗的应用原则。黄帝与岐伯讨论了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医学至道的理解。黄帝询问岐伯关于治疗方式的综合运用与单一选择的问题,岐伯强调方书上的各种疗法是针对不同疾病的,非一人所能全部应用...

  • 因为脏腑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会传变的,肝病会变成脾病,脾病会变成肾病,如果病人有肾病,不去治疗肝,就永远治不好。如果只有治疗肝病,不去治疗脾病也不对。所以一旦要治疗就要整体一起治,分工是永远治不好的。中医是整体治疗,基本上就是站在脏腑理论的立场来说的。这个脏腑理论配合所谓的阴阳五行理论,治疗起来就...

  • 《素问·缪刺论》中的论述揭示了外邪从皮肤腠理内传至脏腑的传变途径。此外,当内脏发生疾病时,疾病也可能相互传注。这是因为经脉系统在体内的分布错综复杂,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例如,足厥阴之脉与胃相伴随行,脾与胃相表里,其血脉和经络相互隶属;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穿肝膈。因此,当肾部有疾病时...

  • 在中医理论中,传变(transmission)指的是病邪或病变在人体内部的转移和演变过程,又称为传化。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内经》一书。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表里、上下以及脏腑间的经络气血紧密相连,一旦受到外界病邪侵袭或内部发生病理变化,这些病邪和病变就会沿着经络气血的路径进行传播和演变。传...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