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经配穴法之表里接经法、首尾接经法、同名接经法

接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的一种,它是根据“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选取经脉之间脉气相通的经脉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使经脉畅通,气至病所,而达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之效的方法。
接经是指“通经接气”或“接气通经”,早在《济生拔萃》中就有记载。但内容简单,仅记载了12个井穴,并无具体运用。
“接经”的概念是广义的,故其配穴方法亦多种多样,经后代针灸医家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配穴方法,可具体归纳为大接经、表里接经、首尾接经、同名经接经、局部接经、经筋接经等方法,现分论之,现介绍 表里接经法、首尾接经法、同名接经法。

表里接经法
表里接经法是以脏腑、经脉的表里配合关系及表里两经相互衔接为依据的接经配穴方法。
经络“内连脏腑”,脏腑各有表里关系,经络亦随之变应。一旦表里两经失于协调,脏腑气机不合,由于表里脏腑相互感应,则会引发疾病,此时,可表病治里,里病治表。
原络接经 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而创,认病之原,循病之络,调动两经气机,鼓邪外出。经气由表入里,由里出表,一阴一阳,循环往复,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针刺原络穴,可以有效的调畅这个循环系统的气血,使脏腑功能协调不紊。
新病先刺络穴,再刺原穴,以防其传变;久病先刺原穴,再刺络穴,以强其腑气。
其具体操作是:每次只刺一侧,依照经络循行依次刺之,只刺一下,不留针。
由原穴到络穴:太渊、偏历、冲阳、公孙、神门、支正、京骨、大钟、大陵、外关、丘墟、蠡沟。
由络穴到原穴:列缺、合谷、丰隆、太白、通里、腕骨、飞扬、太溪、内关、阳池、光明、太冲。

首尾接经法
首尾接经法是指针刺病经的起止穴,从而激发本经经气,使经气上下一体,运行通畅的接经配穴方法。
即病在经脉的起穴,针其止穴;病在经脉的止穴,针其起穴;亦可同时针之。
起穴为首,止穴为尾,所以叫首尾接经法。此法对疔毒尤宜,疔毒喜发面部、口唇及手足,且往往生在穴位上,因此,可在红丝尽头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临证之时, 不必拘泥首尾穴,首尾穴附近的穴位一样有效 。

同名经接经法
同名经接经法是指取相互交接的手足同名经脉的经穴配伍的方法。
经络学说认为,在十二经脉中,同名经脉气相通,手足三阳交会于头面部,手足三阴经交会于胸腹部,针刺同名经穴位,可以交通两经气血,使其上下通达,左右调和,共营其阴,同助其阳,经气通畅,则疾病可除。
同名经接经法包括上下接经法和左右接经法。
1上下接经法
上下接经法是指同时针刺手、足同名经的两条经脉的腧穴,如上取手太阳和下取足太阳,上取手阳明和下取足阳明等。
此法是治疗肢体、内脏疾病的有效方法,如《百症赋》中的“目眩兮,支正、飞扬”,《席弘赋》中的“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都是上下接经法的具体运用。
杨上善说:“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之下病,宜疗手太阴,阳明”。
2.左右接经法
左右接经法是指针刺同名经中,同一条经脉的左右两经中的对应腧穴。
两条经脉在脏腑内汇合一体,即所谓“一源而二歧”,由于邪气可能会偏重一侧,从而致使一侧经脉经气亏虚,而另一侧经气偏盛,即左右失衡,阴阳失调。
经络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以通过经络知热感测定的方法测定左右同名经络的虚实情况,比如失眠的患者可能会出来左肾经虚、右肾经实的现象,所以治疗此类失眠在选取肾俞穴的时候,左右二穴的针刺手法会有所不同。
2022-05-29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4-10-05 20:34: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