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风草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防风具有散风寒风热等良好功效,是一味传统中医药材。那么它还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食用 方法 又如何?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防风草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中药 防风草的功效和作用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一:防风祛湿粥   材料:防风20克,防己15克,粳米100克、薏米50克
  制作:防风、防己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薏米熬粥,分次食用。
  功能:用于风湿较盛、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疼痛较剧的患者。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二:白术防风汤   功效:若服“羌活防风汤”有自汗者。
  材料:白术(四钱) 防风(八钱) 黄蓍(四钱)
  用法:上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三:羌活防风茶   功效:祛风胜湿,治外感风寒湿邪。
  材料:羌活5g、防风3g、苍术3g、川芎3g、白芷3g、绿茶5g。
  用法:用500ml水煎煮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白芷至水沸后,冲泡绿茶10分钟后饮用。也可直接冲泡。
  来源:传统药茶方。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四:解毒防风汤   功效:治痘痂落后,热毒未尽,而疮瘢复起成凸者。
  材料:金银花5钱,甘草1钱,木通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牛蒡子1钱。
  用法:同紫草煎汤服。外用蚬子水摩之。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七。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五:防风枳实汤   功效: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
  材料: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 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
  做法:上切。
  来源: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六:防风薏米煎   功效: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材料:薏米30克,防风10克。
  做法:薏米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2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1次服完,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七:人参防风茶   材料:人参、川芎各3克,茉莉花茶包1个,防风5克。
  做法:
  (1)将所有茶材放入杯中,冲入适量热开水。
  (2)静置10分钟后即可饮用。
  中药防风食用方法八:竹叶防风汤   功效:治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材料:淡竹叶(半把) 防风人参桂枝 苦梗 甘草(各半两) 葛根(一两半)
2022-06-06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55: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 **破伤风治疗**:防风草有祛风止痉的功效,常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治疗破伤风。- **止血止泻**:具有一定的止血、止泻作用,可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等症状。3. 防风草的食用方法:防风草在食用上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 **防风祛湿粥**:防风草与粳米、薏米一同煮粥,适用于风湿较盛、关节疼痛的患者。

  • 防风草的功效和作用:1. **解表祛风:** 防风草擅长散风寒风热,适用于感冒风寒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同时,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目赤、咽痛也有一定疗效。2. **风湿痹痛:** 防风草能够祛风湿而止痛,常与羌活、防己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风湿痹痛。3. **破伤风治疗:** 防风草可用于破伤风的...

  • 防风草在传统中医中具有多种功效的治疗方法。首先,对于百节筋骨的疼痛,可以采用豨莶草经过十次蒸煮九次晒制后,与蜂蜜混合制成丸剂服用,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这一方法记载于《岭南采药录》中。针对高血压病,鲜防风草与鲜海州常山根的组合,以五钱至二两的比例,通过水煎的方式服用,有助于控制血压...

  • 1、祛风:防风草可以驱风发表、行气疏滞,可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呕吐腹痛、四肢麻痹等症状。2、除湿:防风草具有消风散热、祛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骨病,膝关节、踝关节的肿胀、疼痛等各种疾患,可壮筋骨、去除疼痛。3、解毒:防风草具有解毒作用,可去毒疮,多用于治疗蜂、蝎、...

  • ③《南宁市药物志》:祛风散热,解毒止痛。治疮疡,关节疼痛。【用法用量】内服:熬汤,3~5钱;浸酒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捣敷。【附方】①治百节筋骨疼痛:豨莶草十蒸九晒,和蜜为丸服。(《岭南采药录》)②治高血压病:鲜防风草、鲜海州常山根五钱至二两。水煎服。③治中风口眼歪斜:...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