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艾炷隔物灸法——隔巴豆灸

-
 【概述】
  隔巴豆灸,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最早是巴豆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药饼作隔物灸疗的,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操作方法】

  可分为二类。

  1.取巴豆10粒捣碎研细,加入白面3g,调成膏状,捏作饼,厚约0.5cm,上置艾炷施灸。每次5~10壮。

  2.巴豆10粒研细,与黄连末适量混合调成膏状,压捏成饼,放于脐中施灸。每次灸3~10壮。

  【主治病证】

  痹症、食积、腹痛、泄泻、便秘、胸痛及小便不通等。2023-02-07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19: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

  • 灸法的种类很多,其中隔物灸因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隔物灸,指施用灸法时,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盐末(隔盐灸)或药品制成的薄饼(附子饼灸等)上施灸的方法,又称隔药灸、间接灸。该疗法最早...

  • 艾炷隔物灸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医籍中的记载。例如,《针灸逢源》提到的一种隔姜灸法,用于治疗脱肛泻血,方法是将姜片置于穴位上,施以艾灸三十壮。《寿世保元》则推荐用巴豆肉捣成饼,填在脐中心位置,灸三壮以缓解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和心病疼痛。《本草纲目》记载的隔甘...

  •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分为多个段落:隔姜灸在《针灸大成》中记载,用于治疗咳嗽,将生姜切片厚约一分钱,置于舌上穴中,然后施以艾灸。治疗痔漏,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也采用此法。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提到,头痛时可用酱姜贴太阳穴,烧艾一炷进行治疗。隔蒜灸在古代广泛应用,最早见于《肘后备急...

  • 在进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然后在针柄上套上1~2cm长的艾条进行温针灸。选穴通常包括上述主穴3~4个,配穴2~3个。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一般需要2~3疗程。艾炷隔物灸:临床选穴多以颈夹脊为主,常采用隔姜灸或隔蒜灸的方法。温灸器灸:选穴包括风池、颈夹背等,根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