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归来之别名·溪穴 4.1 溪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归来穴的定位 4.6 取法 4.7 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归来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主治病症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研究进展 4.13.1 治疗尿潴留 4.13.2 治疗慢性附件炎 4.13.3 促性腺功能 5 承泣之别名·溪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溪穴 1 拼音 xī xué
2 英文参考 Guīlái ST2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溪穴为经穴别名:1.归来之别名;2.承泣之别名。
4 归来之别名·溪穴 溪穴即溪穴,归来的别名[1]。见《逢源》。

穴位 归来 汉语拼音 Guilai 罗马拼音 Kueilai 美国英译名 Retur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29 日本 29 法 国 莫兰特氏 E29 富耶氏 E29 德国 M29 英国 S29 美国 St29
归来为经穴名(Guīlái ST29)[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溪穴。属足阳明胃经[2][3]。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2]。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4.1 溪穴的别名 溪穴(《针灸甲乙经》)、溪穴(《针灸甲乙经》)。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归来,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
4.3 穴名解 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2]。
还者曰归,返者曰来。凡养生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曰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时之根,能使不归之气,移位之丸,返回本位,故名“归来”。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取之有散寒理气归原之功,即“归来”之意也。[4]
4.4 所属部位 下腹[5]
4.5 归来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6][7]。
归来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3]。
一说归来“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3]。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2]。

归来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归来穴的位置(肌肉)

归来穴的位置(内脏)
4.6 取法 仰卧位,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1寸、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8]。
4.7 穴位解剖 归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髂腹下神经。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膜下筋膜是位于腹横筋膜和腹膜壁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富有脂肪组织,该层筋膜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续。在腹膜外脂肪组织层中,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动静脉、生殖股神经和髂外的淋巴结及其连属淋巴管等结构。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通过[3]。
4.8 归来穴的功效与作用 归来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归来有调血室,温下焦之作用[2]。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起于胞官,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足阳明经穴,邻近胞官,故善治妇科诸疾。是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常用穴。[8]
因其可调气血以通经闭,提胞宫以复原位,故有归来之称[8]。
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气等症的治疗[8]。
归来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阴挺诸病[4]。《金针梅花诗钞》归来条:“丸塞入腹唤归来,疝气奔豚亦妙哉。”
4.9 主治病症 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经闭、痛经、子宫下垂、白带、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7]。
归来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3]。
归来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阳痿、奔豚等[2]。
现代多用归来治疗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下垂、腹股沟斜疝等[2]。
归来穴主治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少腹疼痛,疝气,茎中痛[8]。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白带,闭经,卵巢炎,子宫内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3][8]。
一般直刺0.5~1寸[2]。
直刺0.8~1.2寸[7],局部酸沉 。
向天枢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天枢穴;
略向气冲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走至气冲;
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8]。
注意:孕妇禁针[8]。
4.10.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 配伍 归来配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偏坠[8]。
归来配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不孕症[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
4.13 研究进展 4.13.1 治疗尿潴留 以归来、委阳为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配穴治疗尿潴留,疗效较好。针刺得气后,有尿意者留针5 min,对尿潴留时间较长者,可加艾灸神阙(隔盐、葱白)。[8]
4.13.2 治疗慢性附件炎 取归来、足三里、关元,针刺前排空膀胱,针刺得气后,将2~3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较好。[8]
4.13.3 促性腺功能 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刺家兔上述“腧穴”,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进性腺功能的作用。[8]
5 承泣之别名·溪穴 2022-10-02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1:26: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溪穴,其名蕴含深意。阳,象征着阳热,气的流动,表示该穴的气血物质充满了阳热之气。"溪"则描绘了路径,意味着经气在此处吸收阳热,如同水流入溪谷,然后蒸升上达天部。此穴的命名来源于其功能,即合谷穴的水湿风气在此吸热后,经由阳溪穴上升到天部。“中魁”一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路线符合...

  • 阳溪穴位就是于人体的手背上,阳气汇聚而成的溪流。 别名中魁穴。阳溪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当拇指上翘时,拇长、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法为, 以两手虎 叉,当拇指尽处是穴。《千金方》:“阳溪主臂腕外侧痛不举。”本穴近治作用具有舒筋利节的功效,所以对穴位所在的前臂、腕关节疼痛...

  • 阳溪穴功能:清泻阳明,疏筋利节。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生翳,咽喉肿痛,食道痉挛,腕部腱鞘炎,臂痛,腕痛,无力等。刺法:直刺 0.5--0.8寸,避免损伤桡动脉。阳溪穴是大肠经的经穴。配合谷、阳池、外关对手指拘挛和腕痛疗效迅速。在治疗拇指内屈症也有很好的效果。《单穴治病选萃》...

  • 归来,又名溪谷、溪穴。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穴居天枢穴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既可纳气归元(归根),又可治气分病(男子囊缩,女子阴挺),而使其复原,故名归来。本穴具有疏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暖宫散寒、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睾丸肿...

  • 阳溪穴,位于人体腕背横纹的桡侧,当你抬起拇指并使之向上翘起时,可以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找到它。这个穴位具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它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腕背支,同时受到桡神经浅支的分布。皮下组织较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穿过,且受到手背深筋膜形成的腕背侧...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