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灸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关节软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反复肿胀,畸形,膝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目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许多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非甾体类及昔布类药制剂缓解症状为主.常会给患者带来胃肠反应.再则可以做关节内灌洗,注射玻璃质酸钠,严重者做关节镜治疗,或置换人工关节.中医治疗多以,针灸治疗. 中药内服及外敷.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中医学此病为“骨痹”,多因为人体正气内虚,风湿寒邪侵入人体,闭阻气血,留着经络、关节。《张氏医通》列有“膝痛”,其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故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因此从病机上来看,多由年高体虚,肝肾不足,慢性劳损,筋脉关节失养,或邪停经络,久则影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留着关节等所致。因此,中医治疗此病,当补益肝肾,温阳通督,活血祛瘀,祛风散邪。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以下的思路和方法:
一.,局部选穴为主,结合辨证选穴
主穴: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内疼痛,加犊鼻。关节肿胀,加委中,如有血络紫黑,可刺血。如膝中冷,可以在阳陵泉处烧针。疼痛游走者,加风市,环跳,风门,风池。如局部疼痛明显,屈伸不利。加肾俞,关元,足三里,后溪,太溪。如膝中痛如针刺,加膈俞。如关节肿胀,或双下肢沉重,活动不利。加足三里,公孙,中脘。
二.补肝肾为重点,着重于肾经。
《灵枢经.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选用肾经的穴位,可以使针灸的疗效提高。常选用阴谷,复溜。因“膝者筋之府”“肝主筋”所以取肝经的蠡沟,曲泉。
三,理解 ,广开思路。
《素问.骨空论》“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阴市,伏兔等)。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如膝关,鹤顶等)。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俞穴(可取腰2,3,4,5华佗夹脊,也可取董氏奇穴的三金穴刺血)。在膝关节周围相应痛点所在经络上寻找曲张的脉络,刺络放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2010-07-11
mcxzy 阅读 40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0:59: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学在中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医经典《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其中《灵枢》又被称为“针经”,是针灸学最为权威的著作。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3年长沙汉墓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部文献都是关于针灸的早期记载,证明了针灸学在古代医学中的...

  • 《精诚大医》、《大明劫》、《医痴叶天士》等。关于针灸的电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影:《精诚大医》、《大明劫》、《医痴叶天士》、《医者童心》、《怪医唐慎微》、《天下第一针》、《皇甫谧》等。

  • 针灸治疗的核心在于调和阴阳,人体通过阴阳的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当阴阳失衡,如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时,会出现发热或寒冷等症状。针灸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如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可补足少阴经穴泻足厥阴经穴,从而调节阴阳,恢复机体平衡。针灸还注重扶正祛邪。扶正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

  • 一、针灸的起源 传说起源: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这是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石器时代证据:根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的记载,以及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灸疗法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当时人们使用尖锐的石器按压...

  • 在针灸治疗中,准确取穴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取穴方法包括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如两耳尖直上头顶取百会;以手指宽度为标准取穴;以及用骨度来取穴。只有准确确定穴位,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效果。针灸治疗范围广泛,如感冒、呕吐、失眠、关节痛、痛经、月经不调、腰痛、痢疾、哮喘、头痛等,都有对应的穴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