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宜做针灸治疗?

  2、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3、尽量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5、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不过临床上针灸的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因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8、孕妇6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6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2013-10-24
1、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即便小小的针口也不容易愈合,若不注意处理,还可能引起感染。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比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凝血时间较长,针灸可能导致针口流血不止。
3、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针灸有忌讳:
一忌过分紧张。《灵枢·终始》中提到:“凡刺之禁,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意思是,患者过分紧张,机体会处于脉乱气散状态,容易引发晕针等不良反应,所以建议患者情绪平稳时针灸。
二忌化妆、喷香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患者化妆、喷香水容易影响医生准确判断、辨证论治。
三忌憋尿。针灸前建议去一次厕所,避免针灸后留针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四忌皮肤不清洁。针灸前后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针口感染。针灸后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即可,同时不要立即洗澡、接触冷水、凉风,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或局部轻微感染。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针灸有六忌:三类人群不宜 不能过饿过饱
2021-05-26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2:22: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些特定健康状况的人群应避免按摩和针灸,如患有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按摩和针灸可能会加重阑尾的炎症,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阑尾穿孔,造成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阑尾炎患者在炎症消退、医生建议可以进行常规活动之前,应避免任何形式的按摩和针灸治疗。此外,即使在恢复期,也应谨慎对待,最好咨询...

  • 心脏病患者在心脏功能不稳定时应避免针灸,以防心脏负担加重或引发心律失常。孕妇在某些孕期阶段,尤其是前三个月,应避免针灸,以免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患有活动性感染性疾病,如皮肤感染、急性炎症等,应避免针灸,以防感染扩散或病情加重。精神状态不稳定或有严重精神疾病者,可能无法配合针灸治疗...

  • 1. 血小板较低者。针灸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创口,血小板较低的人容易出血不止,因此不适合针灸。详细解释如下:2. 身体过于虚弱的人。这类人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承受针灸带来的刺激。例如老年人、重病或术后患者等人群在身体较弱的情况下进行针灸,可能会引发不适或不良反应。因此,在决定接受针灸治疗前,他...

  • 3、体质虚弱:体弱虚弱的患者尽量也不要进行针灸,针灸后本身就会造成患者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体质虚弱患者进行针灸后可能会加重症状。除此之外,气血虚弱的患者也不宜进行针灸。

  • 不适合针灸通常会包括孕妇、儿童、皮肤炎症等人群,在做针灸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护理工作。1、孕妇:在怀孕期间的女性做针灸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可能会引起流产或者早产的可能性增加。2、儿童:儿童通常情况下需要避免做针灸,在操作期间不配合,可能会导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增加。3、皮肤炎症:如果出现了皮肤...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