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的中医方法

  一、疏风清热法以银翘、桑菊为开手方。银翘解乎心热,桑菊清乎肺肝。银花轻扬,烦热者配淡竹叶、淡豆豉、朱灯芯。连翘透泄,热重者并伍葛根、黄芩、寒水石。桑叶散中寓收,有汗功独擅,无汗佐杏仁。菊花彻上彻下,治焮热佳品。若风热下传大肠作泻,俱加爵床。此外,浮小麦止汗,豇豆壳开胃,二药并使邪热从水道而解。

  二、散寒解表法小儿纯阳之体,南方阳盛之地,除非骤感暴寒,本法慎用。轻症宜葱豉汤加荆、防、芍、苏,虚者宜万全惺惺散,重症宜十神汤,中病即止,不必过剂。

  三、化痰清肺法乳婴喉间痰鸣,口喁白沫,双目呆滞,不啼不食,手足清冷,时尚麻杏石石甘汤主治。余则谓石膏虽可坠痰,但便溏滞者黄芩较宜,便干结者大黄更优。若用泻白散加味效自不逊,或辅以小儿回春丸等。如治林儿,遍体焮热,喉间多痰,双目紧闭,指纹紫滞,投桑皮、地骨皮、杏仁、花粉、桔络、天麻、胆星、全蝎、车前子。1剂,热退痰减气顺,目光灵活,原方去杏仁、花粉、桔络、胆星、全蝎,加牛蒡子、瓜蒌、地龙而愈。

  四、消食和中法小儿伤食发热常用保和丸主治,有用其方加青蒿、白薇治愈暑热症的案例。若感症夹食,按《通俗伤寒论》,风热予桑菔银翘汤,风寒与香苏楂曲散。外感邪传肠胃,积热重者用枳实导滞汤。肠胃积热既久,身热不退,余意推崇沆瀣丹。方中黄芩清上,大黄清中,黄柏清下,枳壳、槟榔降泄,薄荷、连翘宣扬,川芎、赤芍和血,牵牛、滑石利水,通治三焦郁热,妙用无穷。

  五、平肝镇惊法乳儿多惊,幼婴多风,心主惊,惊多虚,肝主风,风多实。如心热夹惊,常见发热惊惕,额赤齘齿,掌心若燎,烦渴尿黄,治主清心镇惊,方用导赤散。虚加麦冬、茯神、龙齿,送服牛黄抱龙丸实加银花、钩藤、大黄,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若肝热夹风,身热抽搐,烦扰口噤,或面青肢凉,治宜平肝熄风,选用羚羊钩藤汤、泻青丸、紫雪丹。

  六、宣表通腑法常用升降散、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治疗急性发热早期、极期或长期发热。如治林女,发热3月,先后住某县、市医院未能明确诊断而来诊。审得身热,咳嗽,善饥,手心热,舌红中剥,咽红。胸平片未见异常。认为伏温夹疳,拟予升降散加连翘、赤白芍、银花、山楂。1剂,身热渐退,再服2剂,热未再作,继以养阴消疳善后。2022-08-04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7:49: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 清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的是小儿的肺经。从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为清肺经。推200至400次。有解表退热的作用。5.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从腕横纹至肘横纹的直线。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部,称为推天河水或清天河水。推200至500次。具有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的...

  • 常用药物:儿感退热洗剂(含柴胡、荆芥、连翘等)、柴胡、细辛、薄荷、冰片等。2、帖敷疗法 将中药捣烂或研磨,用易于黏附的物质调匀后贴敷于体表,通过药物制直接接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常用药物:连翘、黄连、吴茱萸等外敷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生石膏、山栀、蒲公英等外敷大椎、曲池...

  •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和食疗等。例如,如果孩子体质偏虚,可以通过补气养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果孩子有外感风寒的症状,可以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通过针灸或推拿来帮助孩子出汗退热。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多给予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 小儿退烧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使用西药退热药 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儿童退烧药。建议根据孩子的体重,正规使用这两种药物来帮助退烧。2. 中医穴位按摩 合骨穴、风府穴、大椎穴等:从中医角度看,按摩这些穴位可能有一定的退烧作用。但请注意,这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

  • 1、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是督脉与所有阳经的交汇点。在感冒发烧时,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发烧引起的胸闷气短症状。此外,在该穴位进行拔罐或刮痧,还可以起到解表退热的作用,是中医退烧的有效方法之一。2、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根手指的指尖处,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用于治疗热病、...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