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归脾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归脾汤的处方
白术 3克;当归 3克;白茯苓 3克;黄芪 3克;远志 3克;龙眼肉 3克;酸枣仁炒 3克;人参 6克;木香 1.5克;炙甘草 1克;
归脾汤的方解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 内科 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 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等症。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归脾汤的基本概述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 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 中医 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 肺结核 及肋膜炎。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 记忆力 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归脾汤来自宋代《济生方》,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功能,适合心慌失眠人服用。中医论证认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对于轻度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面,采用归脾丸结合进行失眠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失眠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 归脾丸对于手脚心发热的阴虚阳亢型失眠,效果就不好。所以服用前,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把脉辨证。
归脾方歌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归脾黄龙栆四君,木香远志当归跟)2022-07-06
归脾汤的处方
白术 3克;当归 3克;白茯苓 3克;黄芪 3克;远志 3克;龙眼肉 3克;酸枣仁炒 3克;人参 6克;木香 1.5克;炙甘草 1克;
归脾汤的方解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 内科 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 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等症。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归脾汤的基本概述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 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 中医 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 肺结核 及肋膜炎。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 记忆力 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归脾汤来自宋代《济生方》,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功能,适合心慌失眠人服用。中医论证认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对于轻度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面,采用归脾丸结合进行失眠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失眠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 归脾丸对于手脚心发热的阴虚阳亢型失眠,效果就不好。所以服用前,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把脉辨证。
归脾方歌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归脾黄龙栆四君,木香远志当归跟)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