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疗产妇生产后的疾病?

产后缺乳
产后哺乳期间,乳汁分泌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乳儿需要,称为产后缺乳。虚证可兼见乳汁清稀、面色苍白、饮食减少等症状。实证可兼见乳房胀痛、胸闷、便秘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
2胸腹部:膻中、乳根、中脘、关元。
3上肢部:曲池、内关、外关、合谷。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分娩后,由于不协调的局部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下腹部疼痛。产后腹痛以经产妇,特别是急产后多见。一般于产后1~2天即可出现。腹痛轻者,可逐渐自行消失。重者疼痛多为阵发性,哺乳时疼痛加重。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腰阳关。
2腹部:天枢、归来、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产后大便难
产后大便难是指妇女产后大便艰涩,或数日不解,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大肠俞。
2胸腹部:中府、中脘、天枢、气海。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妇女产后8小时后尚不能正常排尿的症状。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初产妇,特别是手术产及行会阴切开术者居多。多兼见小腹急胀,或胀满而痛,或排尿淋沥不断,或夹有血丝、面色白或晦暗、四肢无力、腰背酸痛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曲骨。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产后宫缩无力
产后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及缩复功能不良者,称为产后宫缩无力。主要表现为产后出血,宫缩时出血量少,松弛时出血量多。出血多时,血色暗红或有凝块,可于产后24小时内达400毫升以上。依出血的多少,产妇可兼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状态。
【拔罐部位】
1腹部:关元、子宫穴。
2上肢部: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产后发热
产褥期以发热为主证,可持续发热不减,或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在产后1~2天内,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为生理性发热,不是病态。或产后3~4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俗称“蒸乳”,这种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不属病理范围。
【拔罐部位】
1背部:风门、膈俞、肾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上肢部:曲池、列缺、合谷。
4下肢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产后小便频数、失禁
产后小便次数增多,甚至日夜数十次,或产后不能约束小便而自遗,前者称产后小便频数,后者称产后小便失禁。本病多因妇人产后膀胱受损或气虚不固而致。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下肢部:太溪。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发于妇女哺乳期,尤其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发病部位大多在乳房上方,常为单发。初期时,乳房肿胀疼痛,局部或有包块,皮色或白或红,伴发热恶寒。成脓期时,乳房肿块增大,疼痛,并有持续啄痛,乳头可有脓液排出,久则溃烂流脓,如排脓不畅、肿硬不消、余热不退,则要迁延时日。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
2胸腹部:乳根、膻中、期门、中脘、天枢。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行间。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乳腺结构异常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痛,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或月经期。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扁平性,或呈串珠状结节,大小不一,质韧不硬,周界不清,推之可动,经前增大,经后缩小,病程长,发展缓慢,此病多发于30~40岁妇女。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外关、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020-06-11
mcxzy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4-11-16 18:44: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不可以,产后骨缝疏松,拔火罐是有影响的

  • 常用的保健穴位: 百会 ,足三里,三阴交,神阙,背俞穴,大椎,涌泉,合谷。

  • 考虑浑身不舒服,跟怀孕及产后的长期卧床,运动少有关系,由于产后气血亏虚、正气不足,这时候如果没有做好保健或贪凉阴冷,感受风寒是很严重的,建议要适当的拔罐是可以的,但不能走罐,停留5分钟后起罐,首先注意休息,可以做按摩或是做做体操、瑜伽都可以疏通...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