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证的主要内容

六经辨证将重点坠入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十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2020-12-13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太阳病证
1.太阳病纲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2020-12-13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2:49: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概述了六经的起源以及脾胃病在六经辨证中的特征。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以及张仲景对于脾胃呵护的重视。第二章至第七章内容:太阳脾胃病:涉及调和、解肌、益气、半甘、温心脾、温阳利湿、平冲降逆和温中补虚的治疗方法,方剂如桂枝汤、桂枝去芍药汤、小建中汤等。阳明脾胃病:详细剖析了该病的治疗原则、...

  •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核心内容,源于张仲景的理论。它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太阳病证治主要包括:“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是出现发热、恶寒、头...

  • 六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六经辨证是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是关于六经及六经辨证的详细解释:六经的概念:定义: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每类又分为手足两经,共十二经。功能:十二经内连脏腑,...

  •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病症作为诊断的纲领,根据不同病症在人体内脏器官、经络、气血的不同反映,说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体内正邪两气的盛衰、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

  • 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而邪之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六经辨证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外感热性病的辨证施治体系,在中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