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肺炎喘嗽风热闭肺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促,痰液黏稠,鼻塞流浊涕,咽红,喉核赤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因外感风热,郁闭肺络,肺气失宣而致。一般见于肺炎喘嗽的初起阶段,或由风寒化热转变而来,此时虽表证未解,但肺热已炽,可迅速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本证以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黏稠,一般气喘不重为特征。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桑叶、桔梗。

  发热明显,加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痰多,加全瓜蒌、莱菔子化痰降逆;发热咽痛,加射干、蝉蜕、挂金灯清热利咽。2023-02-16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3:54: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本证为肺炎喘嗽的危急变证,治疗的当务之急是挽救垂危的心阳,气阳虚衰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少量频服以救急,还可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气阴两竭,可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养阴救逆。若出现面色青灰,肝脏增大等血瘀征象,可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或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 解析: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赤,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

  • 在儿科上,因为出现肺炎的时候,大多有咳嗽并且伴随着憋喘,所以儿科上有专门的名称与肺炎对等,就是肺炎喘嗽,是与儿科的疾病、儿童的生理状态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在肺炎的时候有明显的化脓,可以有吐脓表现,在中医上可以基本等同于肺痈。所以肺炎在西医方面有很多程度上不同,但在中医方面更偏向于一些症...

  • 所谓“三不足”就是中医说的脾肺肾不足,“脾不足”临床多见面色萎黄、四肢痿软乏力等;“肺不足”表现在发病之时少气、短气,动则气促、乏力、自汗诸症,尤其是小儿哮喘,咳嗽及肺炎喘嗽等;“肾不足”在病理方面则多以肾精不足疾患为多一方面表现在先天之精不足所致的各种疾患如五迟五软、解颅...

  • 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2.局部望诊 包括头面、苗窍、指纹、二便及斑、疹、痧、痘。 (1)舌象:小儿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望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 舌质:正常舌质呈淡红,不胖不瘦,润泽柔软,活动自如。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 舌苔:外感初起,病在卫表,舌苔薄白;薄白而干,或嫩黄者,为外感...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