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什么原理?刮痧后需要注意什么?

刮痧后需要注意什么?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以免风寒入侵身体。关于,刮痧是什么原理?刮痧后需要注意什么?我来为您一一解答!

刮痧是什么原理
刮痧的原理是,刺激经络排出“痧毒”。在现代中医中,刮痧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刮痧板来刺激经络穴位,并打开毛孔,排除“痧毒”,达到疏经通络、排除淤积在体内的毒气的作用。“刮痧”这一名词在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是在元代,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黄帝内经》中曾将针、砭、灸、药列为中医四大独立疗法。到了明代,刮痧疗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刮痧后需要注意什么 一、避风和注意保暖
刮痧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二、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刮痧过程中会使汗水排泄,邪气外排,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三、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着,但应注意保暖。
四、刮痧后不宜在原处补刮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的作用。
五、刮痧排毒后饮食调理
刮痧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油腻厚重的食物,还要针对性地调理脏腑营养。

刮痧能治疗哪些疾病
刮痧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以往,刮痧主要用于痧症,现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起病突然,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现神志昏沉,还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如风热喉咙疼,可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楸提颈部前两侧胸锁乳突肌。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两侧、胸腹部刮治。伤食所致的呕吐腹泻,可取脊椎两侧顺刮治疗。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如头昏脑涨,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时应避风,刮后宜多喝热水,以助疗效。

刮痧的禁忌症需注意
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新发生的骨折患处;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2022-08-28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9:18: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首先,刮痧的活血化瘀作用显著。当肌肉、韧带或骨骼因运动过量而受损时,会在局部产生淤血,阻碍经络的气血流通。通过刮痧,可以消除淤血,使新血得生,经络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其次,刮痧还具有清热消肿的功效。根据中医“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放痧手法刺激,使热邪透达体表并排出体外,从而清除...

  • 身体损伤后血离经脉,气血受阻,是疼痛产生的基本原理,所以,刮痧可以治疗损伤导致的疼痛。刮痧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疼痛则肌肉紧张,肌肉紧张之处均有不适感觉,刮痧可以解除肌肉紧张,筋脉痉挛。刮痧可以促进气血流动,让肢体关节气血阻滞之处气血通畅,目的是促进损伤组织周围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液流量,从而...

  • 刮痧是一种具有保健效果的理疗方式,通过对体表皮肤的局部刺激,能够扩张毛细血管,疏通经络,达到活血化瘀、调节阴阳平衡的效果。在进行刮痧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并注意保持身体温暖。在室温较低的环境中,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面积,而在夏季高温时,则应避免在电扇直吹或对...

  • 首先,刮痧会促使汗孔开放,邪气外排,这会导致体内部分津液的消耗。因此,在刮痧后,应立即饮用两杯温水,并保持至少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其次,刮痧后不可直接对着电扇或其他有风的地方吹风。因为此时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邪风容易乘虚而入,侵入体内,导致身体不适。再次,刮痧后要特别注意避免风寒之邪的...

  • 刮痧后注意事项 1.多喝水 刮痧过程中会使汗水排泄,邪气外排,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2.清淡营养 刮痧期间以及刮痧后,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油腻厚重的食物。刮痧时排出毒素的同时,血液循环加快,油腻厚重的食物...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