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 | 日常保健常用穴-捏脊!

说到小儿推拿手法,家长朋友熟知的,估计捏脊排名很靠前[微笑]

另一方面,相信许多家长又对捏脊有所疑惑:捏脊到底应该向上捏还是向下捏呢?向上和向下都有什么作用呢?不要急,容我细细道来。

这就要从捏脊的原理说起了。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说文解字》释曰:“衣背缝也。”表示督脉循行与后背正中。又曰:“督,察也。”有总督、统率之义。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

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日常保健一般应用上捏脊。所以我们来详细说说上捏脊,下捏脊的操作手法与之相同,方向相反。

捏脊位置:脊背的正中线。

手握空拳,用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住尾骶部的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

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就这样边捏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在脊柱区,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或更向上推至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如果小儿已经习惯捏脊,可以承受更强的力度,在捏的过程中,可每捏三下捏住小儿皮肤表面向上提一下,叫做“捏三提一”,亦可“捏五提一”,重复操作。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加强针对性治疗的作用。每次捏脊可重复3~5次,一般每天操作一次。

【作用】扶正祛邪,强腰脊,调理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显著,几乎所有的脾胃疾病都可以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便秘、咳喘、夜啼、自闭等症,或用于日常保健。

【适用范围】脾胃虚弱;体质较弱;阳虚;日常保健等!

下捏脊

【操作】下捏脊操作与上捏脊手的动作一样,方向相反,但是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适用范围】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如发热、便秘等。

提醒大家一点,推拿时要用介质的,不要忘了噢!

捏脊注意事项:

【手法】捏脊捏到大椎时一定要提两下;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时间】捏脊一般适用于半岁~7岁的孩子,且应空腹操作,饭后不宜捏脊。

且早上起床后捏脊最为适宜,因为捏脊有升发阳气的作用,早上正是人体一身之气升发之时,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发阳气太过,伤及体阴,反招实热病患。

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2022-06-23
mcxzy 阅读 73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1:59: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日常保健一般应用上捏脊。所以我们来详细说说上捏脊,下捏脊的操作手法与之相同,方向相反。如果小儿已经习惯捏脊,可以承受更强的力度,在捏的过程中, 可每捏三下捏住小儿皮肤表面向上提一下,叫做“捏三提一”,亦可“捏五提一”,重复操作。 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

  • 通过推拿外劳宫穴,能够起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腹痛、腹胀以及久泻不止的情况,特别是当宝宝脾虚时,此方法更是行之有效。

  • 当孩子因为肚子受凉或消化不良出现肚子疼或腹泻时,家长可以采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推拿外劳宫穴来缓解症状。这个穴位位于手背,具体来说是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之间,与内劳宫相对应。使用这种方法时,建议揉按外劳宫穴15-20分钟,以达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效果。通过这种推拿,可以有效应对各种腹痛、腹...

  • 位置: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等,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止泻。膻中 位置: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操作:中指端揉或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胸闷、呕吐、咳喘等。...

  • 小儿推拿保健的四大手法包括:补脾经:操作: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功效:健脾胃,补气血。摩腹:操作: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按压足三里:定位: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