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引起多痰

从中医上给你解释下: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2007-12-08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0:19: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可以通过运动锻炼、调整饮食习惯、用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改善,平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慢跑等,使湿和热转化为汗液从体内排出,从而改善痰湿和湿热的体质,饮食上宜清淡,多吃宣肺健脾、补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荷叶等,少吃酸味收敛的食物,

  • 肺湿热痰气指的是由湿热痰气阻滞引起的肺病,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疾病。湿热体质、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肺湿热痰气。患者常会出现咳嗽、胸闷、痰黄等症状。此外,肺湿热痰气还可能引起头痛、口干、口渴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中医治疗肺湿热痰气的方法主要包...

  • 湿气的产生,多是因为身体肥胖,机体内痰湿太多;或者因为喜欢吃生的、冷的、肥甘厚味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不能正常的输布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这样就会水津不化,聚成湿,湿气停聚则形成痰。祛湿气宜合理饮食,多吃一些清淡的水果蔬菜,少吃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痰多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体质虚弱和脾虚不运。脾虚可能导致水湿停留,进一步转化为痰。此外,饮食不当,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食物,或因热病饮水过量,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水湿停留,形成痰。另一方面,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也会导致湿热积聚,化为痰浊。外感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体质较弱反复...

  • 首先,体质虚弱,特别是中气不足,由于脾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无 常运化,积聚成痰。其次,脾胃功能不佳,如饮食不节、生冷过度或热病后饮水过多,都可能使水液停滞,转化为痰。过食油腻食物则可能引起胃中浊气上蒸,形成湿热痰浊。再者,如果外感风寒或长期体弱易感,肺气受损,水液代谢受阻,同样...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