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辨证论治和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眩晕虽病在脑(清窍),但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 因肝阴不足,肝 郁化火而致肝阳上亢眩晕者 ,常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 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 不足所致眩晕者, 常兼有纳呆、乏力、面色魄白等症; 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 所致眩晕,常兼见 纳呆、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等症; 因肾精亏虑所致之眩晕 ,常兼腰膝酸软、耳鸣如潮等症。
2、辨虚实、 眩晕以虚证居多 , 挟痰挟火也有之 。一般新病,体壮、呕恶、头胀痛, 多为实 证 ;久病体弱,伴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 为虚证 。 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 实,虚实夹杂。
3、辨标本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 其中阴虚多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当细审 风、火、痰、 瘀 各自特征,而加以辨识。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 主要是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肝肾阴虚者,治以 滋水涵木,调补肝肾;气血亏虚者,当益气补血,调补脾胃;痰湿中阻者,治宜运脾和胃,燥湿 祛痰;肝火偏盛者,治宜清肝泻火;肝阳上亢而化火生风者,治宜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2022-06-16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57: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种眩晕多是由情绪刺激引起的,治疗时以平肝熄风为主。可采用平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玄参、代赭石、钩藤、夏枯草、夜交藤、龟板、天麻、牛膝、龙骨、牡蛎,将以上材料用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后服用。二、眩晕症是由痰阻性痰液所致的,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运动失调,从而出现了痰液增多、痰液增多等...

  • 针对脓耳眩晕的辨证论治,其治疗思路主要从内治和外治两方面进行。内治法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两种情况:1. 肝胆火热,上扰耳窍:表现为剧烈眩晕、恶心呕吐,耳痛流脓黄稠等。证候分析为肝胆热盛,治疗上采用清泻肝胆、息风定眩的方药,如当归龙荟丸合天麻钩藤饮。龙胆、青黛等清热解毒,芦荟苦寒泄热,...

  • 1、虚:因气血亏虚引起眩晕;2、风:因高血压引起眩晕,属于运动性眩晕,需进行祛风化痰;3、火:因肝火上升引起眩晕;舌苔呈黄、厚、腻症状,需清肝火;4、瘀:因脑梗死引起眩晕,需活血化瘀,可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5、痰:因痰湿上蒙所引起的眩晕。证见恶心、呕吐、痰多、舌苔较厚,治疗时...

  • 1.辨证论治 (1)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处方举例: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

  • 眩晕的治疗分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具体情况如下:1、中医治疗: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开不同的方药,再结合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理疗方法;2、西医治疗:先明确病因,再采取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现代理疗,采用磁、热、光、超声等对颈部、...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