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气郁结

-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

  其一,气滞血瘀。气有一息之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响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其二,痰气郁结。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为病,且皆为实证,但二者的病理性质也并不完全相同。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抑郁;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总之,肝气郁结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2023-02-15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3:52: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肝气郁结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其症状可主要概括为情志不畅、目赤口干、胁肋胀痛、脾胃失调、胸闷气短和妇科症状,具体如下:1、情志不畅:肝气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可出现情志不畅、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的症状。2、目赤口干:肝郁化火,可出现眼睛发红、胀痛、干涩、口干、口臭的症...

  • 肝气郁结是个症型,归属于中医学里的一个症型,跟西医方面理论是不一样的,西医方面里的肝脏疾病或者肠胃疾病,都是有肝气郁结的症型,例如西医方面里的肝炎病症,肝硬化腹水,精神衰弱,胃病等疾病,肝气郁结归属于多功能性的疾病,不属于器质疾病,根据调养就能够调节出来的。肝郁是中医诊断的疾病症型...

  • 你好:肝气郁结是中医学独有的表述病症的专用术语,其临床症状表现大致为:1、情绪异常:急躁易怒、情绪抑郁甚至是焦虑等都有可能,最常见表现为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大便不调,失眠健忘、多梦,甚至是早醒、入睡困难等;2、咽喉异物感:中医叫梅核气,西医叫癔球症,检查发现咽部什么东西都没有,但...

  • 中医中的“肝气”概念,涵盖了两肋胀痛、胸闷不舒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同时也涉及消化机能紊乱或月经不调等健康问题。这些症状往往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特别是当一个人容易动怒或情绪波动较大时,中医认为这可能是肝气过旺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肝脏被视为调节情绪和身体机能的重要器官。当情绪压抑或长期处...

  • 心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血液,而血的生成和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