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医院免疫风湿科王晋平:A、中文名称:风寒湿痹 英文名称: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 定义:行痹、痛痹、著痹的合称。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经络肢体病(三级学科)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行痹、痛痹、着痹。B、痹证有寒热之分 ,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 ,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 ,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 ,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 :“痹病以热为源 ,风寒为兼 ,三气合而为痹”等。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病变属于阳明、太阴两经。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名,所以湿热之邪,始虽外受,而终点则归于脾胃。病在脾胃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多兼厥阴风木。由于少阳和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壮火为亢阳的暴气,充斥一身,耗伤元气,因此,湿热病邪,蒙蔽清阳则耳聋、头重;扰及肝与脾胃,则干呕而痉厥。湿为阴邪,始遏其阳而恶寒;后则湿郁为热,故但热而不恶寒。热在湿中蒸,腾则为汗,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这是湿热病的主要病机。湿热病初起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主要症状,即可确立。在整个病程中,其证候随其病机转变而异。因此应加注意。如湿遏卫阳,则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郁肌肉,则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侵经络,则见口噤,四肢牵引拘急;邪灼心包,内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湿蕴胸膈,则发痉神昏妄笑,脉洪数有力。邪恋三焦,则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湿遏膜原,则寒热如疟,舌苔腻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则口大渴,胸痞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毒入营血,则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热伤元气,则气短倦怠,口渴汗多。2013-10-12
风寒湿痹和湿热痹怎么区分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又可分为以下三型:行痹、痛痹、着痹。B、痹证有寒热之分 ,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 ,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 ,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 ,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 :“痹病以热为源 ,风寒为兼 ,三气合而为痹...
风寒湿痹:由风、寒、湿三邪气交织引发,称为“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临床上需辨析三者之中哪一邪气更为主要。若以风、湿为主,则称为“风湿痹”;若以寒、湿为主,则称为“寒湿痹”;若三者兼重,则称为“风寒湿痹”。湿热痹:主要由湿热邪气引起,或由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这类风湿痛常见...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4.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
1. 风热痹:此阶段表现为风热侵袭,关节红肿疼痛,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加减。若热毒炽盛,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2. 湿热痹:此阶段表现为身热不扬,关节红肿疼痛,伴有小便黄赤、大便黏滞等症状。治疗以化湿清热、宣通经络为主,常用...
1.风痹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2.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3.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 伤寒病吃什么药最有效 8次阅读
- 伤寒病的辨证施治 13次阅读
- 怀孕脉搏有什么不同 14次阅读
- 风寒湿痹什么原因 11次阅读
- 风寒湿邪的解释 28次阅读
- 膀胱俞怎么找 膀胱俞的作用与功效 10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