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和湿热痹怎么区分

甘肃省人民医院免疫风湿科王晋平:A、中文名称:风寒湿痹 英文名称: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 定义:行痹、痛痹、著痹的合称。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经络肢体病(三级学科)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行痹、痛痹、着痹。B、痹证有寒热之分 ,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 ,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 ,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 ,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 :“痹病以热为源 ,风寒为兼 ,三气合而为痹”等。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病变属于阳明、太阴两经。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名,所以湿热之邪,始虽外受,而终点则归于脾胃。病在脾胃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多兼厥阴风木。由于少阳和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壮火为亢阳的暴气,充斥一身,耗伤元气,因此,湿热病邪,蒙蔽清阳则耳聋、头重;扰及肝与脾胃,则干呕而痉厥。湿为阴邪,始遏其阳而恶寒;后则湿郁为热,故但热而不恶寒。热在湿中蒸,腾则为汗,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这是湿热病的主要病机。湿热病初起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主要症状,即可确立。在整个病程中,其证候随其病机转变而异。因此应加注意。如湿遏卫阳,则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郁肌肉,则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侵经络,则见口噤,四肢牵引拘急;邪灼心包,内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湿蕴胸膈,则发痉神昏妄笑,脉洪数有力。邪恋三焦,则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湿遏膜原,则寒热如疟,舌苔腻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则口大渴,胸痞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毒入营血,则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热伤元气,则气短倦怠,口渴汗多。2013-10-12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11-17 03:06: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痹证,,包括了西医的 风湿病,,类风湿病。。所谓的 寒痹 就是 关节肌肉疼痛,,疼痛处固定,,遇寒加重,,局部不红不热。。 风寒 是 风邪,,寒邪 在体内结合在一起,,称为::风寒。。如果人体内 有湿,,又被寒邪所伤,,寒邪,,湿邪 结合在一起,,称为::寒湿。。 ...

  • 你好,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 热痹: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

  •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风.寒.湿.热.诸多因素引起的,风侵犯滑膜,软骨,关节,肌肉,韧带,肌健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且可侵犯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不管发病的原因是怎样,都是中医痹症的范畴,人体机体经络,骨,受到外界风,寒,湿邪的侵袭后,使人体体内地气,血不能正常运...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