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怎样引起的?

辨证纲领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 ,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 治疗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2014-04-25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0:21: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感染所造成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病原菌是伤寒沙门菌属,沙门菌D属的,带菌者或者患者是伤寒的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最主要的途径还是水源被污染,可以造成散发,或者爆发流行。另外,还可以通过食物的污染或者日常的接触,造成伤寒的散发。未感染过伤寒的人群,以及没有...

  •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伤寒主要累及回肠末端,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增生、坏死性炎症。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进食含有伤寒杆菌的食物而感染。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消化道传染病,这种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具有与其它沙门氏菌相似的生化、血清学特性及致病能力。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机制在于它能够产生内毒素,这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伤寒患者常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或不规则发热。此外,消化系统的症状也是常见表现...

  • 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伤寒带菌者和患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导致感染。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苍蝇、蟑螂等,也可能引发伤寒。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人较为常见,病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伤寒的初期症状通常在发病后的第1周出现,患者最早感到发热,寒战少见,体温呈阶梯式升高...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通过水源传播,也可通过日常接触和苍蝇进行传播。伤寒的特点:1. 临床表现:初期会出现发热、不适、全身无力、头痛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咽痛、咳嗽等。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改变或急性肠穿孔等。2. 病程发展:伤寒的病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