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伤寒学家柯韵伯简介,《伤寒论注》作者柯韵伯医术如何

个人贡献 对明清时期伤寒学派各家,他既不同意维护旧论者的“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也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等人的“错简”和“三纲鼎立”之说。他不重视对张仲景原论编次的考证,但求体现《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仲景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书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编写方法。柯琴更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编次,按方剂命名和分类六经各证。他在六经各篇里先列出各大证类,再在每一大证类下汇列有关方证,以及变证、坏证、疑似证等。这种编法更切实用。后世受其启发乃有按法类证、按症类证等作法,以不同角度探讨《伤寒论》一书的辨证论治规律。同时,他不同意唐宋以来医家视《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的专著,而认为六经亦为杂病立法。
独特见解 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借汗于谷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2022-10-30
mcxzy 阅读 35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3:06: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清代伤寒学家。即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他的以方名证、因方类证的作法较切临床实用,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影响。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业儒而兼治医,后客死虞山(今江苏常熟)。曾校正《内经》,著有《内经合壁》一书,已佚。又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和《伤寒附翼》三...

  • 马增寅,这位历史上的学者,真实姓名为柯韵伯,生活在清代,被尊称为清代伤寒学派的大家。他以字韵伯、号似峰而知名,籍贯是浙江慈溪。在医学研究上,柯韵伯的独 献在于他提出以方名证和因方类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注重临床实用性,对后世学者研究《伤寒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

  • 清代医家柯韵伯则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伤寒论》,强调方剂是根据病症设定而非经络,他著述的《伤寒来苏集》成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资料。他的学术成就被学术界广泛认可,证明了方证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徐灵胎和陈修园两位医家同样重视方证,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提出“不类经而类方”,强调方剂的...

  • 推荐版本:张仲景原著的《伤寒论》以及后世医家如宋代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或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都是非常好的版本。这些注解对原书的解读详尽而深刻,对于理解古代医籍,特别是其中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以下为推荐版本的 一、《伤寒论》原著的重要性 张仲景原著的《伤寒论...

  •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1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病理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互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之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虚”、“...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