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的方药

小建中汤加减: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克(兑服)、甘草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实脾饮加减: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l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加减: 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小建中汤加减 + 蜀椒6克、广木香10克 (温中散寒 行气化湿)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实脾饮加减 + 黄芪15克、党参10克(益气温中)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苓桂术甘汤加减 + 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气温胃)施治要点:1。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脾阳虚必并脾气不足,因此,脾阳虚与脾气虚常相互参见。故临床治疗用温中运脾之治时,常与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饴糖、白术、炙甘草等配合使用。2。脾阳虚引起的水肿病,原则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因为此法运用峻烈的泻下药物,使水湿从大便出,水肿虽一时消减,但亦伤正,且水肿常可复起,故忌用。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补脾益胃的药物,方可使得脾气康复,水湿得以运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湿浊各归其道,加之中阳日旺,虽不去泻水,而水湿自消。针灸: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条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2016-05-10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45: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采用汤药调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伴有腹痛,可加木香、香附;舌苔白腻...

  • 2、脾阳虚: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法:温补脾阳。方药:附子理中汤。中成药:温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病因:已有脾虚,又受寒,或过食生冷,或久服凉药。调护:宜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牛肚、猪肚、姜、花椒、茴香等,...

  • 内服方药:根据阳虚的不同类型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阳者,可采用包含炙党参、附片、炙黄芪等药材的方剂;对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阴者,可采用包含炙黄芪、熟附片、西洋参等药材的方剂。具体方剂需根据患者病情由专业中医医师开具。外敷药物:可将生姜、桂枝、樟脑等药...

  • 治疗脾虚气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则可采用汤药调理。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未消化食物,食后易泻,饭后胀满,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疗上以健脾...

  • 脾虚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药物和调整饮食。常见的脾虚类型有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和胃阴虚,每种类型的症状各有特点。对于脾胃气虚,可考虑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附子理中丸是常用的药物。胃阴虚则可选择汤药调理,方药如参苓白术散,包含人参、白术等药材,旨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