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有君臣佐使,针灸穴位有没有君臣佐使呢?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术语,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是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是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是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作用的药物;使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那么,针灸穴位里面有君、臣、佐、使的关系吗?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理论,经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经别、经筋、皮部、浮络、孙络之类的组成。
主要发挥之类作用的是经络循行部位的分布,阴阳五行的生化制克原理,所属脏腑的表里关系,经络的气血津液盈亏,以及经络路线通与不通的理论。
与之对比的中药方剂理论,是以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以及升降浮沉原理来配伍。疗效的发挥与药物的配比,也就是剂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而经络理论所涉及的穴位理论,并没有剂量的关系。取穴法则不外乎病变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经验效穴。
而君、臣、佐、使是处方中地位权重的代表,目前文献中几乎没有一个教授专家提穴位的君臣佐使,可见这一说法在针灸的理论中并不存在,或者说意义不大。
那么,这就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了,也是我在临床中常常会发现的问题,很多初次学习针灸的同仁,在记忆穴位的时候,总是会将其功效像记中药一样的去记忆,这是一种很不可取的学习方法,毕竟穴位理论和中药的理论是有千差万别的。
比如,有些人一提到足三里,总会说它具有健运脾胃的功效,那如果我来做个杠精的话:我用足三里去治疗膝盖局部的疼痛,难道也是健运脾胃?提到百会总会是安神定志,如果我用百会来治疗子宫脱垂也是发挥了它安神的功效吗?这八竿子都打不着嘛!
那么,该如何学习穴位,记忆穴位呢?或者说学习的重点在哪里?
首先,学习穴位之前,经络循行路线是基础中的基础;其次,穴位的定位是关键,以及穴位的归经是基础;接着,对于此穴是否是特定穴也得掌握,如是否是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等,以及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均是重点;最后,对于特殊作用得重点去记忆揣摩,如少泽可通乳,后溪治疗颈痛,隐白治疗崩漏等等都是该熟知。
2022-07-1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7:20: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用药有君臣佐使,针灸是否也有君臣佐使,药君为主药,针灸君为主穴,药有佐臣监臣,针灸也有辅助的治疗穴位。药有使药,针灸是否也有使穴。在五腧穴的治疗中,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说法。人体生病是五行生克失衡,在一条经络上做补泄,肯定会影响其他经络能量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是...

  •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君臣佐使的理论,不仅适用于中药方剂的配伍,也适用于其他治疗手段的配伍。在针灸、推拿、食疗等治疗方法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总之,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合理配伍,可以达到...

  • 切“四诊”进行诊断,通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通过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通过“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

  •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多种来源的药材。中医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即药物的性质、味道及其作用的部位)来选择和配伍药物,形成各种方剂。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是君臣佐使,即主药(君)、辅药(臣)、佐药(佐)和引药(使),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