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阴黄·寒湿证的穴位简介

定义阴黄·寒湿证(yinjaundic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内困,脾阳受损,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阴黄·寒湿证的症状阴黄·寒湿证患者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纳差,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留滞于中焦,肝胆气机不畅,胆汁外溢,故身目色黄而晦黯。脾失运化,寒湿凝滞于中焦,则腹胀满闷、食少纳呆、便溏。阳气衰弱,则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脉亦为寒凝阳衰之象。阴黄·寒湿证的治疗治法温中除寒,化湿健脾。阴黄·寒湿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和胃。针灸治疗取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章门、脾俞、三阴交、腕骨、足三里穴。随证配穴:神疲畏寒甚者,加关元、命门。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方义:章门和脾俞为俞募相配,健脾化湿。中脘、足三里温运脾胃而化寒湿。三阴交通利三阴经,导湿下行。腕骨为退黄效穴。饮食疗法推荐食材阴黄·寒湿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白术、泽泻、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橘皮等。推荐食疗方1.鲤鱼汤(《饮膳正要》):将鲤鱼一条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切块,与荜茇5g、川椒15g同入锅内,加葱、姜、调料及水适量,煮沸后转文火炖40分钟,将鱼肉煮熟即可。佐餐服食。2.泽姜汤:泽泻15g,干姜10g,橘皮10g,茯苓20g。上四味,以水1000mL煎煮,煮取400mL.饮汤,每日2次。关于黄疸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

详见百科词条:阴黄·寒湿证 [ 最后修订于2018/8/24 14:50:41 共14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0-08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13 02:47: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6 阴黄·脾虚湿困证的治疗 6.1 治法 阴黄·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养血,利湿退黄[3]。6.2 饮食疗法 6.2.1 推荐食材 阴黄·脾虚湿困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茯苓、党参等[3]。6.2.2 推荐食疗方 [3]1.黄苠猴头汤(《保健药膳》):...

  • 治疗黄疸:茵陈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尤其适用于湿热阳黄。其苦泄下降、性寒清热的特性,使其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促使湿热从小便排出,从而有效缓解黄疸症状。配伍应用:阳黄证:对于身目发黄、小便短赤的阳黄证患者,茵陈多配伍栀子、黄柏、大黄等同用,以增强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阴黄证:对于脾胃寒湿...

  • 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肤,则发而为黄。(《类证治裁·黄疸》)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身目俱黄,其黄色以“晦暗如烟熏”为特征。其他表现: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等,均为寒湿内蕴之症。病因病机 阴黄的病机大多有长期的饮食不当,饥饱失常,喜食寒凉...

  • 【答案】:E 黄疸日久,损伤脾阳,脾运失司,寒湿内盛,故纳少脘闷,大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黄色晦暗如烟熏,证属阴黄,寒湿内盛,治宜温化寒湿,健脾退黄,方用茵陈术附汤。茵陈蒿汤用于阳黄热重于湿。茵陈五苓散用于阳黄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用于热毒内盛。犀角散用于急黄热毒入血证。

  • 4. 茵陈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湿重热轻所致的黄疸,以及寒湿阻中焦、肝胆引流不良、胆汁外溢引起的阴黄。5. 茵陈蒿汤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6. 茵陈术附汤适用于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具有温化寒湿、健脾退黄的作用。7. 茵陈不能用于治疗寒湿,因其具有泻热作用,可能会...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