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初起的主要表现有

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初起的主要表现有: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

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出处《难经·五十八难》。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2023-10-31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1:21: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湿温三禁”是湿温一般治疗之常,临床必须活看。如湿温初起邪郁肌表,发热无汗者,又当芳香透表以徽汗,如薛生白用六一散加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以取汗解是为可汗之例。又若湿热蕴蒸日久,化热化燥,腑实显然,症见发痉撮空,神昏谵语,大便不通,舌苔干黄也必须用承气汤急下存阴,是为...

  • 叶桂(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薛雪(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他...

  •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功在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湿热。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邪在气分,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近代也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属热轻湿重者[4]。 主治白涩症、聚星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6]。 4.3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甘...

  •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毒、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2、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3、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

  • 痢、疸、痹附秋燥卷三 下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暑温 伏暑寒湿 便血、咳嗽、疝瘕附湿温 疟、痢附秋燥卷四 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