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年,李自成的军队打进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宣告了最后一个汉人的朝代结束。随后满清入关,因为对于自己是外族,而非中原正统出身的身份带着自卑感与恐惧(明朝二百多年,始终都有反清复明组织),因此在思想上就更加残酷的进行管控与限制。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再看看清朝末年的老照片中的中国人,都是一张张麻木的表情和没有精神的状态。而清朝的绝对专制统治,使得明朝末年最后一次可以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机会最终错失。
细细想一想,其实明朝在万历年间,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特别是南方的形势,更是一片大好。大家喝茶的喝茶,听戏的听戏,做生意的做生意,吟诗作对,好一片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军事上,万历期间,朝廷对于朝鲜,宁夏和播州的用兵,所对付的无不都是极度凶悍的军队。然而这些人在强大明朝的国家机器面前,也依然是全军覆没。(在这里插一句,日本的 丝之王丰臣秀吉,也是因为在朝鲜之役中,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平壤之战中被大明绞杀大半,所以才会在关原之战中被德川家康打败。因此有人说,是朝鲜之役拖垮了大明,这简直就是大言不惭,历史的真相其实就是朝鲜之役,葬送了丰臣这样的小丑,而大明的灭亡,则更多是人祸。)
千里江提,毁于蚁穴。而这大明的蚁穴在哪里呢?其关键的问题就在辽东地区。可以这样说,也是因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政策错误,导致最后在西北地区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最后使得整个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极度混乱,从而导致奔溃。
那么在那时候,明朝的辽东地区究竟是因为什么样的政策错误,而导致全国的混乱呢?这就要从一个人开始说起。这个人就是第一任蓟辽总督熊廷弼。
在萨尔浒之战之后,可以说,明朝留在关外的精锐军队基本上已经几乎损伤殆尽,整个辽东地区都混乱的不堪。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其实还是明白的。因此,就派了一个具有实干精神,且了解辽东局势的专家去解决问题,这个人就是熊廷弼。
熊廷弼一来到辽东吗,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辽东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何驻守在辽东地区的军队如此不堪一战。要知道,在此之前,大明的军队可是完全打赢了万历三大征,而且所面对势力的人数和战斗力丝毫都不输于满清八旗的敌人。可是为啥,没有多久时间,竟然会如此不堪一战。
首先,一个正常的国家,国家的军队是绝对由国家供养和控制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所谓的卫所制度已经无法担任作战任务。因此募兵制也就开始兴起,说白了,就是职业军人,拿国家的钱,替国家作战。
然而因为明朝实行的文官带兵的政策,而且很多时候,几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遇到真的战场上,以死搏命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溃退和逃兵。
面对这样的用兵窘境,戚继光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戚家军。在历史上,戚家军威名赫赫,特别是其战绩,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完美的战术队形与武器配置,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可以说在步战范围内,是最完美且无懈可击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只部队,其性质却是一只戚继光的私人部队。(戚继光死了之后,就上交给了国家),朝廷对于这样性质的部队绝对是不会允许的,但是面对凶悍的倭寇,大明的朝廷也只能依靠戚继光来对付。这也就解释为什么戚继光的部队始终保持在四五千人,就是为了怕朝廷的忌惮,所以在人数上进行严格控制。
熊廷弼深入辽东的军队第一线,发现军队的作战素质几乎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再一次面对满清小股敌人骚扰的时候他发现
“辽将素怯战,畏臣法度严明,虑无不人人愤私相语,宁死虏,不死臣法。以此责之召募而不召募,责之操练而不操练,责之备御而不备御。”
熊廷弼在辽东发现,此地的兵士都是辽东人,几乎可以说,人人都认识,因为“人情”的关系也是随处可见。整个辽东地区,都被一个“宽”字所害。所以辽东的军事,几乎都是欺上瞒下,欺隐为常,欺骗为常。
与此同时,当时对于辽东的兵员,很多的官员建议“以辽守辽”。然而这个政策,在熊廷弼调研完之后才发现,在现实的环境中根本就行不通。因为在当时,就发现了大量新招募的士兵逃走的事情,甚至有大量的辽将在战场上带领士兵临阵脱逃的事情屡屡发生,
“各援兵方日思逃走,而辽人乃首为之倡。奴贼方闻我兵逃马损,亟欲夺取辽阳,而辽人乃更以此风声示贼也。”
面对士兵的出逃,这还不算什么,在当时,辽东巡抚周永春在写给熊廷弼的公文中还向他提出了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老兵冒充新兵
为了可以招募新兵,所以军队就把大部分的军粮首先调配给新军营,而旧军营的粮食供给就会相应的变少,因此就有大量的旧营的士兵逃走,换一个名字,投奔的新营。这种事情也是屡禁不止,但是没有成效。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军费花掉了,结果兵员还是不够,且素质也下降的厉害。
第二个问题:大量的汉人奸细
从成化年间到天启元年,辽东地区的人口也就在四五十万户,这样的人口统计的变化几百年都变化不大。但是到了满清崛起,为了征缴,辽东地区的赋税就日益沉重,劳役也与日俱增,在加上辽东地区属于四战之地,军民压力大,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因为缺乏安全感,更多的贫民投奔当地的豪族甚至满清,用来维护自家的安全,所以在萨尔浒之战后,就有大量的满清的汉人奸细深入明军控制的城市和军队,宣传各种假消息,用来蛊惑人心,获取战争情报。
第三个问题,就是军队家丁话。
在明朝的中期,明朝一直实行的军屯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体无完肤了,更多的卫所的士兵被军官奴役,成为了家丁,并随着军屯的私人化,辽东地区的卫所制度就彻底的瓦解,贫富的差距变大,养私人的势力,追求私家利益最大化,乃至可以因为私家的利益破坏国家的利益。因而,势族的兴起、家丁的增多,使得辽东地区的军队,已经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国家军队。也导致了满清的势力,在辽东地区日益壮大。
因此从以上的问题来看,熊廷弼已经非常清楚,辽东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废了。所谓的以辽守辽的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因为从实际的政策来说,根本就无法实现。所以熊廷弼就奏疏朝廷,希望可以从关内调集军队,粮草来整顿辽东的军队。
但是面对像天启这样的皇帝,很多官员都是能糊弄就会糊弄,能不做就不做,甚至就算做了,也是欺上瞒下。比如调兵一事,朝廷中各朝臣都在相互推诿,熊廷弼于是批评道
“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身担兵饷重担,皆图全躯保妻子,莫有肯为皇上拼死力争上紧干办者,何况各省镇督、抚诸臣?”
地方上的豪强势力阻碍,甚至破坏,朝廷的推诿,甚至不作为。熊廷弼一人苦苦支撑,最终也是无以为继,他的后任,孙承宗,袁崇焕也是无力回天。三位蓟辽总督,二死一退。
总结在解决了南边倭寇问题之后,明朝最大的威胁也就是处于九边之外的蒙古部落。其他地区,至少还有长城和崇山峻岭最为防御依靠,但是位于长城以外的辽东地区,就显得格外四面为敌。熊廷弼曾经在考察完辽东之后就说过熊廷弼指出:
“辽西,起山海关,东抵镇江,延袤二千三百余里,而临海一面不与焉。虏酋首以百计,控弦数十万……面面环绕,如处重围,而三岔河界辽为两段,虏又插入其内,据其心腹而居之,盖无地无虏焉。”
所以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辽东就是一个孤岛,在当时大明的国力来看,就连运送战略物资都很困难。再加上地方的与朝廷的政策相继失败,甚至纵容。最后终于把一支小小的满清从一只猫,养成一只虎。
最后辽东的局面变成,朝廷不断的把每年的收入和大量的白银运送到辽东作为军费和给养,但是基本上都被老兵油子和当地的豪族贪官所侵占,反而在第一线作战的士兵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和补给。
在《明史.左良玉传》中,就有记载,左良玉早期在辽东当兵的时候,就会经常因为吃不饱和穿不暖,就和一些战友做一些响马的勾当,获取钱财来生活。由此可见,在真实的历史中,辽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地方。
2022-08-30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再看看清朝末年的老照片中的中国人,都是一张张麻木的表情和没有精神的状态。而清朝的绝对专制统治,使得明朝末年最后一次可以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机会最终错失。
细细想一想,其实明朝在万历年间,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特别是南方的形势,更是一片大好。大家喝茶的喝茶,听戏的听戏,做生意的做生意,吟诗作对,好一片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军事上,万历期间,朝廷对于朝鲜,宁夏和播州的用兵,所对付的无不都是极度凶悍的军队。然而这些人在强大明朝的国家机器面前,也依然是全军覆没。(在这里插一句,日本的 丝之王丰臣秀吉,也是因为在朝鲜之役中,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平壤之战中被大明绞杀大半,所以才会在关原之战中被德川家康打败。因此有人说,是朝鲜之役拖垮了大明,这简直就是大言不惭,历史的真相其实就是朝鲜之役,葬送了丰臣这样的小丑,而大明的灭亡,则更多是人祸。)
千里江提,毁于蚁穴。而这大明的蚁穴在哪里呢?其关键的问题就在辽东地区。可以这样说,也是因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政策错误,导致最后在西北地区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最后使得整个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极度混乱,从而导致奔溃。
那么在那时候,明朝的辽东地区究竟是因为什么样的政策错误,而导致全国的混乱呢?这就要从一个人开始说起。这个人就是第一任蓟辽总督熊廷弼。
在萨尔浒之战之后,可以说,明朝留在关外的精锐军队基本上已经几乎损伤殆尽,整个辽东地区都混乱的不堪。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其实还是明白的。因此,就派了一个具有实干精神,且了解辽东局势的专家去解决问题,这个人就是熊廷弼。
熊廷弼一来到辽东吗,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辽东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何驻守在辽东地区的军队如此不堪一战。要知道,在此之前,大明的军队可是完全打赢了万历三大征,而且所面对势力的人数和战斗力丝毫都不输于满清八旗的敌人。可是为啥,没有多久时间,竟然会如此不堪一战。
首先,一个正常的国家,国家的军队是绝对由国家供养和控制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所谓的卫所制度已经无法担任作战任务。因此募兵制也就开始兴起,说白了,就是职业军人,拿国家的钱,替国家作战。
然而因为明朝实行的文官带兵的政策,而且很多时候,几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遇到真的战场上,以死搏命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溃退和逃兵。
面对这样的用兵窘境,戚继光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戚家军。在历史上,戚家军威名赫赫,特别是其战绩,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完美的战术队形与武器配置,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可以说在步战范围内,是最完美且无懈可击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只部队,其性质却是一只戚继光的私人部队。(戚继光死了之后,就上交给了国家),朝廷对于这样性质的部队绝对是不会允许的,但是面对凶悍的倭寇,大明的朝廷也只能依靠戚继光来对付。这也就解释为什么戚继光的部队始终保持在四五千人,就是为了怕朝廷的忌惮,所以在人数上进行严格控制。
熊廷弼深入辽东的军队第一线,发现军队的作战素质几乎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再一次面对满清小股敌人骚扰的时候他发现
“辽将素怯战,畏臣法度严明,虑无不人人愤私相语,宁死虏,不死臣法。以此责之召募而不召募,责之操练而不操练,责之备御而不备御。”
熊廷弼在辽东发现,此地的兵士都是辽东人,几乎可以说,人人都认识,因为“人情”的关系也是随处可见。整个辽东地区,都被一个“宽”字所害。所以辽东的军事,几乎都是欺上瞒下,欺隐为常,欺骗为常。
与此同时,当时对于辽东的兵员,很多的官员建议“以辽守辽”。然而这个政策,在熊廷弼调研完之后才发现,在现实的环境中根本就行不通。因为在当时,就发现了大量新招募的士兵逃走的事情,甚至有大量的辽将在战场上带领士兵临阵脱逃的事情屡屡发生,
“各援兵方日思逃走,而辽人乃首为之倡。奴贼方闻我兵逃马损,亟欲夺取辽阳,而辽人乃更以此风声示贼也。”
面对士兵的出逃,这还不算什么,在当时,辽东巡抚周永春在写给熊廷弼的公文中还向他提出了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老兵冒充新兵
为了可以招募新兵,所以军队就把大部分的军粮首先调配给新军营,而旧军营的粮食供给就会相应的变少,因此就有大量的旧营的士兵逃走,换一个名字,投奔的新营。这种事情也是屡禁不止,但是没有成效。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军费花掉了,结果兵员还是不够,且素质也下降的厉害。
第二个问题:大量的汉人奸细
从成化年间到天启元年,辽东地区的人口也就在四五十万户,这样的人口统计的变化几百年都变化不大。但是到了满清崛起,为了征缴,辽东地区的赋税就日益沉重,劳役也与日俱增,在加上辽东地区属于四战之地,军民压力大,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因为缺乏安全感,更多的贫民投奔当地的豪族甚至满清,用来维护自家的安全,所以在萨尔浒之战后,就有大量的满清的汉人奸细深入明军控制的城市和军队,宣传各种假消息,用来蛊惑人心,获取战争情报。
第三个问题,就是军队家丁话。
在明朝的中期,明朝一直实行的军屯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体无完肤了,更多的卫所的士兵被军官奴役,成为了家丁,并随着军屯的私人化,辽东地区的卫所制度就彻底的瓦解,贫富的差距变大,养私人的势力,追求私家利益最大化,乃至可以因为私家的利益破坏国家的利益。因而,势族的兴起、家丁的增多,使得辽东地区的军队,已经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国家军队。也导致了满清的势力,在辽东地区日益壮大。
因此从以上的问题来看,熊廷弼已经非常清楚,辽东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废了。所谓的以辽守辽的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因为从实际的政策来说,根本就无法实现。所以熊廷弼就奏疏朝廷,希望可以从关内调集军队,粮草来整顿辽东的军队。
但是面对像天启这样的皇帝,很多官员都是能糊弄就会糊弄,能不做就不做,甚至就算做了,也是欺上瞒下。比如调兵一事,朝廷中各朝臣都在相互推诿,熊廷弼于是批评道
“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身担兵饷重担,皆图全躯保妻子,莫有肯为皇上拼死力争上紧干办者,何况各省镇督、抚诸臣?”
地方上的豪强势力阻碍,甚至破坏,朝廷的推诿,甚至不作为。熊廷弼一人苦苦支撑,最终也是无以为继,他的后任,孙承宗,袁崇焕也是无力回天。三位蓟辽总督,二死一退。
总结在解决了南边倭寇问题之后,明朝最大的威胁也就是处于九边之外的蒙古部落。其他地区,至少还有长城和崇山峻岭最为防御依靠,但是位于长城以外的辽东地区,就显得格外四面为敌。熊廷弼曾经在考察完辽东之后就说过熊廷弼指出:
“辽西,起山海关,东抵镇江,延袤二千三百余里,而临海一面不与焉。虏酋首以百计,控弦数十万……面面环绕,如处重围,而三岔河界辽为两段,虏又插入其内,据其心腹而居之,盖无地无虏焉。”
所以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辽东就是一个孤岛,在当时大明的国力来看,就连运送战略物资都很困难。再加上地方的与朝廷的政策相继失败,甚至纵容。最后终于把一支小小的满清从一只猫,养成一只虎。
最后辽东的局面变成,朝廷不断的把每年的收入和大量的白银运送到辽东作为军费和给养,但是基本上都被老兵油子和当地的豪族贪官所侵占,反而在第一线作战的士兵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和补给。
在《明史.左良玉传》中,就有记载,左良玉早期在辽东当兵的时候,就会经常因为吃不饱和穿不暖,就和一些战友做一些响马的勾当,获取钱财来生活。由此可见,在真实的历史中,辽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地方。
2022-08-30
就是因为在史记中是曾经记载过他们将自己的国家定都到了辽东,而且辽东大部分的人都是明朝的后代。2022-08-30
因为在明朝时期地方官员疏忽对于辽东的管辖,所以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2022-08-30
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