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该在饭前喝还是饭后喝?

根据中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药对胃刺激大,会在说明书上注明饭后服用。2020-03-03
如何才能正确服用汤剂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
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二、
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三、
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四、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2020-03-04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0:12: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一般建议在饭后吃。中药的服用时间对于药效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影响。饭后胃内食物较多,可以保护药物对胃壁的刺激,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能够减缓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使其药效更加持久。下面进行 1. 饭后胃处于充盈状态,药物的吸收相对较慢。对于需要温和起效的中药来说,这是...

  • 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饭前服用可能更为合适。然而,如果饭前服用中药后感觉胃部不适,或者药物本身对胃有刺激,那么饭后服用也是可以的。饭后服用中药,通常是在饭后15-30分钟。这样可以避免药物对胃产生直接的刺激,同时也有助于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特别是对于一些胃肠道功能较弱或者对药物敏...

  • 中药的服用时间有一定的讲究,一般分为饭前和饭后两种。对于补药等,建议在饭前服用,因为这样有助于药物更好地被吸收。服用中药时,还需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比如如果病症影响到消化系统,那么饭后服用可能会更合适。中药一天通常需要服用三次,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

  • 中药通常建议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饭前服用可以更好地让药物被吸收,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药物能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应有的药效。不过,具体何时服用还需考虑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例如,一些滋补类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由于其性质温和,可以空腹服用,不会对胃部产生较大刺激。但并不是所有的...

  • 一般情况:部分中药,如无特殊要求的,可以在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空腹服用。特殊药物: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则应在早晨空腹服,并可提前喝点儿糖水以提高杀虫率。饭后服用:适用情况:对于治疗上部疾病的中药,为了使药力停留较久,宜在饭后服用。饭前服用:适用情况:...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