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药性论》) 【异名】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植物形态】白鲜(《本经》),又名:白藓(《本草经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本草图经》),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异的 *** 味。根木质化,数条丛生,外皮淡黄白色。茎直立,高50~65厘米。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叶柄;叶轴有狭翼,小叶通常9~11片,无柄,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5~9厘米,宽2~4厘米,先端锐尖,边缘具细锯齿,表面密布腺点,叶两面沿脉有柔毛,尤以背面较多,至果期脱落,近光滑。总状花序;花轴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线状苞片1枚;花淡红色而有紫红色线条;萼片5,长约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细呈柄状;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枚,黑色,近圆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及丛林中。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采集】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简状,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下,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膻,味微苦。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佳。 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狭叶白鲜的根皮作白鲜入药。 【化学成分】根含白鲜碱、白鲜内酯、谷甾醇、黄柏酮酸、胡芦巴碱、胆碱、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碱、γ-崖椒碱、白鲜明碱。 地上部分含有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 《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人手太阴、阳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肠经。" ③《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外用:煎水洗。 【宜忌】虚寒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选方】①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②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 ③治鼠疫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补缺肘后方》) ④疗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白鲜皮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鲜汤)
提醒您:白鲜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0-13
提醒您:白鲜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