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穴

公孙穴话题讨论。解读公孙穴知识,想了解学习公孙穴,请参与公孙穴话题讨论。
公孙穴话题已于 2025-04-04 13:38:54 更新
- 公孙穴
- 健脾第一大穴-公孙穴
- 让你不再经痛、胃疼的第一温阳大穴:公孙穴
- 让你不再经痛、胃疼的第一温阳大穴:公孙穴
- 公孙穴的功效
- 公孙的最笨找法
- 然谷与公孙的区别
- 公孙穴名字由来
- 公孙穴名解
- 阴陵穴 公孙穴 三阴穴在哪
- 公孙穴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公孙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的璀璨明珠,其渊源可追溯至《灵枢·本输》的古籍记载。它不仅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更是与人体的冲脉紧密相连,赋予了独特的保健功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穴位,因其卓越的健脾益胃、补脾化瘀和通调冲任作用,被尊称为“健脾第一大穴”,在中医养生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疗愈生...
公孙穴还可以通过揉按或灸法来调节。揉按时,可在脚拇指根后,沿着脚掌骨按压,找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灸法时,可以使用雀啄灸,皮肤感觉发烫时马上拿开,然后再继续熏灸。总之,公孙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通过关注和调节公孙穴,可以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除湿助阳,缓解多种身体不适。
【武国忠(著名中医师)】 让你不再经痛、胃疼的第一温阳大穴:公孙穴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除湿助阳。 认识公孙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
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的络穴,可起到联络脾胃两经各部气血的作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公孙穴具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等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以及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还有逆气里急、气上冲、奔豚气等冲脉病症,可以用中指指腹向内...
公孙的最笨找法即是通过其体表定位和简单操作来寻找公孙穴。首先,要明确公孙穴的基本位置。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为了更容易找到这个穴位,可以采取一个简单的方法:先找到脚内侧凸起的骨头,这通常是人们所说的“大脚趾”下方那块较硬的骨头,即第1跖骨。...
具体而言,公孙穴位于第一跖骨基底缘前下方,处于赤白肉际处,即皮肤颜色由红变白的交界位置。而然谷穴则处于足内侧缘,靠近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区域,它在解剖位置上比公孙穴更靠后,具体而言,然谷穴相对于公孙穴的位置大约后移了1寸。公孙穴与然谷穴在经络归属上也有差异。公孙穴归属于足太阴...
公孙,作为经穴之一,属于足太阴脾经,同时也是足太阴之络穴和八脉交会穴之一,其与冲脉相通。公孙之名,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描述了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脾经物质的五行属性为土,其父为火,公为木,子为金,孙为水。在公孙穴中,穴内气血物质经过脾经与冲脉的交汇,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公孙穴,其名蕴含深意,象征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脾经物质五行中属土,其来源有火、木、金、水的关联。该穴的命名来源于两股能量的交汇:一是来自太白穴的天部气,二是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经过体表快速气化,形成水湿风气,汇集于天部,因此得名。作为足太阴络穴,公孙穴的作用是联络...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方,胫骨内侧的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应。如果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可以更容易找到这个穴位。这里提到的阴陵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常用于调理脾胃及下肢疾病。公孙穴位于人体的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具 置在赤白肉交接的地方。当您站立时,可以通过观察脚底的自然...
关于公孙穴的具 置,它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解剖上,在此穴位附近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公孙穴主要治疗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此外,它还适用于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疾病,以及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