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鼻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临床症状 附: 1 治疗虚损鼻衄的穴位 2 治疗虚损鼻衄的中成药 1 拼音 xū sǔn bí nǜ
2 简介 由于脏腑虚损而致鼻衄,称为 “虚损鼻衄”。《诸病源候论·卷4》有:“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肝藏血,血之与气,相随而行,俱荣于脏腑,今劳伤之人,血虚气逆,故衄,衄者,鼻出血也。”虚损鼻衄,临床上多与肝、肾、脾等脏的虚损有关。①肝肾阴虚: 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之后,或房劳过度,耗伤肾阴,肝肾阴虚,则水不涵木,以致虚火内生,上炎鼻窍,灼伤阳络而发鼻衄; 若肝脏虚损,肝不藏血,血不循经,外溢鼻窍发为鼻衄。②脾不统血: 多由患病日久,脾气虚弱,或忧思郁结,劳倦伤脾,脾虚则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离脉道,上溢于鼻窍则为鼻衄。
3 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辨证治疗如下:
肝肾阴虚: 症见鼻衄血色淡红,时作时止,点点滴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或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耳鸣耳聋,舌质红嫩或红绛少津,舌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止血,选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加减。可选加旱莲草、藕节、阿胶等以加强其养阴止血的作用。若腰膝酸软,可酌加枸杞子、续断、桑寄生、牛膝等。若耗血量多,宜胶艾汤。
脾不统血: 症见鼻衄渗渗而出,经久不愈,血色淡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血止血。用归脾汤加减。可选加侧柏叶、仙鹤草、藕节、阿胶、地榆等药。

外治,可选用有止血、涩血、收敛之品,研极细末喷入鼻腔或置棉片上塞于鼻腔出血处。常用药物有炒蒲黄、地榆炭、血余炭、百草霜、云南白药等。若用上法后仍血出不止,可作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以压迫止血。
治疗虚损鼻衄的穴位 内鼻 下1/2处。主治病症:内鼻穴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等。 ***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
上耳根 上处。上耳根位于耳根最上缘。主治病症:上耳根主治鼻衄。 ***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
口禾髎 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口禾髎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
和窌 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口禾髎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
长顪 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口禾髎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
更多治疗虚损鼻衄的穴位 治疗虚损鼻衄的中成药 升血小板胶囊 身瘀点或瘀斑,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见鼻衄、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注意事项:1.骨...
血宁糖浆 能与主治止血药。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紫癜、鼻衄、齿龈出血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20m...
二十五味大汤散 愈的身倦体重,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月经过多,鼻衄。用法与用量:一次2~3g,一日2次。规格:每袋...
血宁冲剂 能与主治止血药。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紫癜,鼻衄,齿龈出血等症的辅助治疗。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
羚羊清肺丸2022-10-11
mcxzy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2:02: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 简介 每当月经来潮前后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出现有规律的鼻出血,称为“经行鼻衄”。因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又常引起月经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故又称“倒经”或“逆经”。3 病因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经郁火,血热气逆;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①肝火郁结: 多由...

  • 各家论述中,认为鹿血具有生血、治痈肿、主狂大伤、鼻衄、折伤、阴痿、补虚、止腰痛等功效。其能补阴、益营气、止血、止带、行血法瘀、续绝除伤。此外,鹿血还能大补虚损,益精血,解痘毒、药毒,且性较中和,与山羊血相似。梅花鹿血因其独特的药效,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具体使用...

  • 3. 气不摄血:患者病程缓慢,紫癜反复不已,伴有鼻衄、齿衄,面色少华或有水肿,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治疗以健脾养心、益气摄血为主,方药为归脾汤加减。4. 阴虚火旺:紫癜时发时止,伴衄血、齿衄反复发作,血色鲜红,可见低热、盗汗、心烦少寐,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疗以滋阴降...

  • 中医古典记载并无MDS病名,因其临床表现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嗜睡纳差、面色苍白等气血两虚证,又见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齿衄鼻衄、肌肤瘀斑瘀点、胁下积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等证候,所以根据患者证候将本病归于“虚劳”“血证”“Y积”等范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此类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临床中除见到滋补偏差而产生鼻衄、烦热外,还见到服用人参后身体发胖而四肢无力的副作用(当地称之为「参胖」),真所谓「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因各人禀赋、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体质差异之故。真虚损,需进补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从生长到...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