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脏腑在人体内是怎样相互协调工作的?针刺怎样调理脏腑失调?

十二个脏器(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即心、肝、脾、肺、肾、膻中 (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的功能是密切关连、相互为用的,任一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使全身的神气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实盈满,这样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吗?我希望知道这些刺法的要领。对于这些最高深、最精确理论中的宗旨,如果不是贤明的圣帝,谁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这就是所谓的“神与气相合”理论,它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吻合。

心脏的地位就像最高的一国之君,人的一切精神活动、聪明智慧,都是心里产生的,心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阴经的原穴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神门穴归属手少阴心经,有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等作用;神门穴的位置: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肺脏就像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使它们运行正常、协调统一,肺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阴经的原穴“太渊”。(太渊穴归属手太阴肺经穴,有缓解治疗 嗽气喘、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作用,太渊穴的位置:桡动脉搏动处)。

肝脏就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人的谋虑就是从肝里产生的,肝有病可以针刺足厥阴经的原穴“太冲”。(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太冲穴的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好像“中正”之官,人对事物判断和行动的决心,都是靠胆形成的,胆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丘墟穴,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护卫着心脏,就像君主的近臣,能够反映心脏发出的喜乐情绪,膻中有病可以针刺手厥阴心包络的荥穴“劳宫”。(劳宫,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脾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太白,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胃府就像管理粮库的官,饮食物都要经过它的消化,所以说五味精微物质都是从胃里产生的,胃有病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冲阳,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大肠就像传送糟粕的道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排泄,是在此最后完成的,大肠有病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小肠接受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糜浆,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对饮食物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分别出清浊两部分,清的下移膀胧,浊的传给大肠,小肠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骨”。(腕骨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有缓解治疗头痛、项强、目翳、耳鸣耳聋等作用,腕骨穴的位置: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

肾的能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所以叫做“作强”之官,人的智慧和技巧,都是从此产生的,肾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 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太溪穴的位置: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三焦能保持全身水道通畅,所以叫管理水道的官,人体中的水液所以能够正常代谢,就是因为三焦气化在不断地进行,三焦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膀胱最低,是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叫做管理水库的官,尿液只有通过膀肤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地排泄出去,膀胧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肤经的原穴“京骨”。(京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十二脏腑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不得相互背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用针刺法进行治疗。

针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为治病而设。所以,可以用针刺法修养其气、调和精神。

养生 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其原则是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散失,形与神协调不分离。只有神气守于内,才能保全真气。如果神与形不能紧密联系而分离,就达不到 养生 的目的。保养真气的道理,就像天空那样广阔和玄妙,人的神气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必须要适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能做到这些,人体便与自然溶为一体了,就可以叫做回归本源了。

#中医 养生 # #针刺 养生 #

【原文链接】《素问遗篇·剌 》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胖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责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2022-07-1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0:52: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脏六腑在经络循行下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人体的生长生存起重要作用。例如: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气体交换的相互协作上。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而肺气则能宣发肃降,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疏泄与...

  • 二、具体脏腑配对关系 1. 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吸收。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血液的生成。2. 肝与胆:肝主疏泄,胆附于肝。肝胆相互配合,调节情志和消化功能。3. 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协同作用,保证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4. 肺与大肠:肺主气,大肠主排泄。...

  • 脏与腑的关系,实质上是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辅相成。它们通过经脉相互连接,构成了脏腑之间紧密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脏腑之间通过阴阳调节,相互协调,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脏腑之间的关系,不仅是...

  • 此外,肝与胆、脾与胃、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以及三焦与胆的关联,也分别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补充与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与稳定。这表明,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结构上的对应,更体现在功能上的相互依存与支持。通过理解这些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维护人体健康。

  • 1、心:心在胸腔偏左(部分人长在右边),隔膜上,肺下,外面有心包。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的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不断循行。除此,中医还认为心是生活主宰,统一指挥五脏六腑,主控人体的思维和精神。2、肺:肺主气,司呼吸。意思就是肺一能通过呼吸生成气,二是可以调节气机舒畅,达到人体和外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