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脏腑相表里关系应该怎样理解?

(一)肝与胆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 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2014-09-12
五脏,它和脏腑之间形成了一种表里关系,赶紧来听听

2021-02-2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4 11:08: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理论中,脏腑相表里的概念是其独特之处。例如,肝与胆的关系,胆附着于肝,二者相为表里,互济互助。因此,肝胆实热的病症会表现出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通过平肝可以泻胆,泻胆也可以达到平肝的效果。胃与脾之间,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提供津液,二者分工合作,相互影响。...

  • 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心与小肠:心为脏,小肠为腑,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的功能活动会影响到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反之亦然。肺与大肠:肺为脏,大肠为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功能有...

  • 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作为核心,脏腑则通过阴阳划分,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形成相互影响的整体。例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它们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在实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表里关系:心与小肠之间,心气可助小...

  • 在脏腑与脏腑之间,五脏被视为“里”,六腑视为“表”,每个脏腑都与一个腑相关联: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三焦与胆相辅相成,形成表里关系。中医学强调,人体健康在于各脏腑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同时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平衡状态。以肺与大肠为例,肺的肃降功能有助...

  •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脏腑通过经络互相联系,形成五脏对应六腑的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两者互相影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大肠主传导,肺失肃降会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反之亦然。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还包括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脏腑之间的...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