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

1、飧(sūn)泄,本病是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月真chēn)胀:

2、上窍:指耳、目、鼻、口诸窍。下窍:指前阴尿道口与后阴肛门。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五藏: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四支:意为四肢。六府:即六腑,是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3、水  阴   味   形    气    ;味之厚薄,是之阴之多寡,

     火   阳   气   精    化    。气之厚薄,是之阳之多寡,火盛则气衰,

4、五行及他五及下图仍是重点

5、七损八益:《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七损八益‘由于未有明确解释,导致后世有诸多猜测。比较有名的有阴阳纲纪说、阴阳术数说、四象说、房事说、炼丹说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亲们可自行查阅,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文中之意,我觉得房事说比较贴切。

6、西北,东南;左脑、右手

7、天有八纪(即八个开端,指气有明显变化的八个关键点。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二分,二至,四立。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地有五里(即五行之相生相克)。2022-07-2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7:59: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节选: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 《黄帝内经》二则部分原文及译文: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原文:“故阴阳四时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译文:“所以阴阳四时,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万物的纲领,是生长和死亡的本源,也是神明变化的府库。治病时必须追究这个根本。”...

  •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阴阳应象大论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 :散文 作者 :不详 作品出处 :《黄帝内经》 出处与篇名解,本章要点,原文,注释,译文,作者争议, 出处与篇名解 【篇名解】 阴阳是我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事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

  • 在运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专于医道论述诊治大法。这不难理解,《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第4个部分,以人为本。最后归于人本身,阴阳,气血,上下,表里等病变的治疗原则。通篇没有给出,生病了需吃什么药这样具体的小妙招,而是从道法而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通过分析《阴阳应象大...

  •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