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

1、飧(sūn)泄,本病是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月真chēn)胀:

2、上窍:指耳、目、鼻、口诸窍。下窍:指前阴尿道口与后阴肛门。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五藏: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四支:意为四肢。六府:即六腑,是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3、水  阴   味   形    气    ;味之厚薄,是之阴之多寡,

     火   阳   气   精    化    。气之厚薄,是之阳之多寡,火盛则气衰,

4、五行及他五及下图仍是重点

5、七损八益:《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七损八益‘由于未有明确解释,导致后世有诸多猜测。比较有名的有阴阳纲纪说、阴阳术数说、四象说、房事说、炼丹说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亲们可自行查阅,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文中之意,我觉得房事说比较贴切。

6、西北,东南;左脑、右手

7、天有八纪(即八个开端,指气有明显变化的八个关键点。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二分,二至,四立。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地有五里(即五行之相生相克)。2022-07-2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9:20: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应象大论》教导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相互感应和对应。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与人身的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原文精华如下:阴阳理论基础: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相互作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包含《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四大医学典籍之一。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中医强调了阴阳理论在诊疗中的应用。阴阳是中医哲学基础,对应与现象是“应象”概念的核心,即通过阴阳理论理解天地万物与人体生命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

  •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就是阴阳相互胜负,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症状。“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

  •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寿命没有穷尽,与天地长存。此圣人之治身也: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