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我们看“阳应象大论”。中医一定要懂阴阳,黄帝就说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的纲记,变换的父母,生杀之本,生命之辅”,治病一定要求本,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整本《黄帝内经》都在讨论阴阳。例如:煮水,水的杂质比较多时,煮开滚的时候,蒸汽就往上跑,清阳就往上升,所以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正常的现象。

人体以横膈来区分的话,横膈以上是人的上焦,横膈上面就是肺,心,这两个脏属于清阳的地方,清阳之上升。横膈膜能够分清浊,膈的功能最主要把清和浊分开来,所以浊气的位置最多只能到这里。横膈膜以下就是所谓地,所谓阴在这个地方,所谓阴,上面是清阳的地方。

如果哪天反过来,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会有各种不同的病态。

当基础理论基础医学强,那疾病再怎么该病,或者你哪天碰到一个从来没有在医书上找到的病例,也可以把它解决掉,因为原则是一样的,世界上什么怪人怪病都有。

常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升阴长,阳杀阴藏,这就是阴阳之间的互动的关系,阳化气,阴成形。这个讲的就是阴阳要平衡,如果说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如果说反过来,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阴极生热,阳极生阴。我们人的脚后跟,心脏在上面,离胸腔清阳最远的地方从心脏一直达到脚跟,这个脚跟的地方和手指头是一个末梢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阴经和阳经的交汇点,所以阴经和阳经的经穴是不是都在四肢的末梢神经下来的时候,阳经在表面上呀,阳侧,阴经都在内侧,那阳经到底的时候,就会转成阴经,阴和阳,阴经到极的时候也会生阳,阴经下来“手太阴肺经”,到了鱼际,少商再回头的话,是阴到极点了,过不取了,回头就会生阳,这是阴阳的性。

寒到了极点一样会生燥,现在诸位学到了有阴阳还有寒热,如果说我们夏天站在台北市,为什么很热,在地下,你如果往上走,走到热极生阴,热极生寒了,寒上面是很冷的,所以寒热之间的现象,到了极限了以后都会回逆回来,热到了极限也会生寒,寒到了极限也会生热,

举个例,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医的过去的原则我们一般的原则就是看到热病嘛,寒药,看到寒症嘛热药,这种正常谁都会,那有的人热病,你用寒药下去,越用寒药他越热,因为他是热到极了,这个时候下重手下热药,那病人一热,一吃药他就变成产生寒症。

美国临床有个太太,快接近400磅,拿起来就喝加一大块冰块的谁,胃口大,一直很强,怎么吃都没有办法,减肥,那我们用石膏八两,十两,十二两,一斤,越用是胃口越大,越渴,火大了,生附子一剂下去,吃完第二天打电话来我怎么那么冷啊,因为夏天了,全部人都在吹冷气,她一个还抱着穿厚夹克坐在里面受不了,太冷了,那谁敢用?只有我敢用,她是因为热极嘛,会生寒,那其实中医有这个原则,学了这些很清楚呀,可是很多中医不敢用。

人是一个圆形的,所以经方其实不可怕,

例如,一个胖人,她人很胖,一直用寒凉的药下去,越吃越胖,胃口就越大。用温热的药,就会感觉身体冷,胃口也减了,人也瘦下来了。

寒的人比较瘦,热的人都比较胖,结果她是里面是寒的,外面是热的,真寒假热,这种情形都有。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待在身上太久就会生浊,所以我们人体里面如果有寒气出现的时候,有寒气的东西才会生浊,才会生累积,这里就是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热就出来了。

例如:肿瘤癌症,开那个寒凉的药下去,病人就死得很快,因为病人本就冷,开了寒凉,那肿瘤就越来越大,脸上由青色变成黑色再变成白色。那我们动手治的话,这个变成白色的,这个病人变成青色,变成红色了,,这就是治症的原则。

正常人应该清气在上,清的气在上面,上就是讲横膈以上,现在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所以这是清阳为天,这是正常的人,浊阴为地,地气往上走。自然界的也是一样,当地气往上走的时候就是云,天气一下来就是雨,雨出于地气,云出于天气。

比如说人身上流汗,天地之间的雨就是人身上的汗是一样的东西,正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要出下窍,所以上窍,眼泪出来,哭的都是清水,因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小便出来大便都是浊。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因为清阳的性本身就是往外走的,阴会往五脏里面走,腠理就是我们的肌肉,清阳持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阳,身体里面为阴,如果阴阳来区分的时候,四肢就是阳,身体就是阴,那以脏腑来分的话,消化系统就是阳,这个内脏就是阴,所以一样随时可以再区分的。

水是阴,火是阳,阳为气,阴为味。比如烤肉一闻好香,这是阳,拿起来吃,味道是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比如说蔬菜跟肉类,你吃蔬菜是它的实气,因为蔬菜味淡是属于气,肉类是属于味厚,它是属于形,人的精神要吃淡味的东西,那形体要练得很壮,要吃厚味的东西。

阴味出于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味厚味薄这个都是以后用的本草都在用这原则来作取舍,取药,这个药气很厚很厚,那个药气很薄。气薄则发泻,厚则发热。一般用发汗发表的药,都是气比较薄。壮火之气衰,烧火之气旺。我们人如果身上里面火很多,就是比较热,太热的人会上到气,所以热伤气,寒伤血。热太盛会伤到气,寒会伤到血。这是指常年累月在一个环境里面才会受伤,如果跑到火炉边,你在那边烤了半天,这不会伤气,常年你在火旁边烧那就伤气的。

人体非常的精密,就是因为人体很精密,它不会瞬间发生问题,这就给西药有可乘之机,因为剂量很小,慢慢进去就感觉不出来,可以蒙骗人,却蒙不了中医,正常人,吃药之前身体手脚是热的,越吃药手脚越冷,这就是吃错药啊,本来很好睡吃了药就不好睡了。

少火则气壮,火就是我们这里面的热,那要壮火食气,气食少火,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身体比较热,比较壮热的人,你吃清淡一点,那气比较少的可以吃味比较厚的,这是一个大原则。

我们可以用气来讲,用气来说,比如说这是肺,这是心脏,心脏在这边,心脏是阳中之阳,是火,很热,肺是阳中之阴,胸是阳,里面的阴,所以肺法向天,像天上的天暮一样,所以当你火产生的,心脏不断的搏动产生的热以后,这就被定义成火,心脏的搏动,那因为天阳在上,上面很冷,所以它会把热气往下,进入小肠。

当我们的水在膀胱经里面的时候,这个是人体的极限,我们不要讲四肢,讲身体的底部,阴之极,阴是极对不对,阴之极在这里,我们不讲阴极生阳,生阳,那男人下面是摄护腺,女人阴部前面是膀胱,当膀胱的水累积到一个阶段以后,因为膀胱的水跟小肠的火是靠在一起的,所以这个水被汽化,汽化以后膀胱的水就进入肝脏,所以我们水会去生木,那肝脏有水进去清理它,清完以后残渣就排出出来。阴极会生阳的一种现象,阳就是气。大肠的津液食物残渣从那边走的时候,往上升,大肠会回到肺里面去,所以我们肺跟大肠会成为表里。

辛甘发散为阳,辛味和甘味的这两个放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阳气,就会产生阳,酸味的药和苦味的药就通泄,为阴,所以阴药,阴和阳我们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就是以气和味来决定药的阴阳的使用,当阴和阳应该平衡的,当阴太过太盛的时候,阳就会生病。

比如,酸苦涌泄为阴,你辛甘甜什么都不吃,辣的也不吃,专门吃酸的吃苦的,你就伤到阴,阴太盛了。如果是不吃酸苦,就喜欢吃辣的跟甜的,你也会伤,所以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所谓重就是很严重到了极限的时候,反而会产寒症,他会回头的,不会说无限量一直到底的,无限量到底的时候,人寒症,病人全身结冰的时候,没有这种事情的。不会全身都是冰块这样子,那是当然被冻到了。那是在野外才会,那个在山里面才会,否则的话不会,重到阴到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热症,重热则寒。寒太冷了会伤到形,所以这个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胖子绝大多数都是热症,也有寒症,因为太胖了嘛。那热伤气,气伤痛,气受到伤的时候,就会产生痛症,所以如果有痛,就是气通不过去。形受到伤,我们所谓的这个气和形,形受到伤的时候,病人就会肿起来,比如说我们运动脚扭伤了,脚踝如果肿起来,就是形伤了,那又肿又痛就是形气都伤。

那气会痛,如果我们扎针,扎完针他痛去掉了,代表气通了,可是形和肿在那边对不对,要两三天才会消。所以说我们人如果先痛厚肿者的,就是气先伤,后来伤到形,气伤到,伤到形了,那如果先肿而后痛者,是形伤到气,那至于气伤形,形伤气,我们治症没有说区分那么多,因为《黄帝内经》他要把它解释的很详细,这个病因怎么来的。

我们所有的风症,风太过的时候,就会产生动症,风太过。热胜则肿,人会肿起来都是热太盛,燥盛则干,太燥了,寒胜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淡,表面上看起来颜色就很淡黄,很淡,这个是寒,清清淡淡的,湿胜则濡泻,湿太盛的话大便就会有溏泻的现象。

风胜则动,如果说把一个人的形状放在这边,东南西北,如果我们把它缩小,天地可以缩到很小,六和给它变得很小,就变得很大,如果这是肚脐,神阙,如果肚脐在这边,肚脐的左边有动悸,我们就知道是肝功,肚脐的下方有动悸就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悸动就是肺脏,肚脐的上方有悸动就是肾脏。我们人可以把它放很大,也可以把它缩小,跟自然界都是脱离不了关系。

产生动的时候,就是我们知道,只要一看到动,那不管被定的形,形就是命名可能是XXX动症的表现:有的人晃头,有的人眼睛在动,眼珠子在动,不是刻意的在动,就很自然的在飘动,而且有时候飘动的时候一个眼睛在飘。眼睛是肝啦,就是肝风内动。

风胜则动,我们有去风的药,热胜是肿,燥胜是肝,我们有润燥的药,有去热的药,寒胜则浮,我们有去寒的药,湿症湿热会有泻痢的现象,那我们有去湿的药,这些都是药物的取舍。2022-07-0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7:08: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二、译文 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

  •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节选: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 阳化气,具有化生之力,阴可以构成形体或物质,寒到极致会生热,热到极致会生寒,寒热可以相互转换。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清气本应上升,在下就会飧(晚饭)泄。浊气在上,浊气本应下降,在上则上腹胀满。这是没有遵循阴阳运行的规律,因此疾患也有顺逆之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 以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道理,因此以“阴阳应象”名篇。正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