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肺疟 5 心疟 6 肝疟 7 脾疟 8 肾疟 9 关于疟疾 10 疟疾分类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疟的穴位 2 治疗五脏疟的方剂 3 治疗五脏疟的中成药 4 五脏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疟 1 拼音 wǔ zāng nuè
2 英文参考 visceral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脏疟为病证名[1]。指肺、心、肝、脾、肾等五脏疟疾[1]。因疟邪深伏所致[1]。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
4 肺疟 肺疟为病证名[2]。五脏疟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2]。
5 心疟 心疟为病证名[3]。《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

6 肝疟 肝疟为病证名[4]。五脏疟之一[4]。《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治宜四逆汤等[4]。
7 脾疟 脾疟为病证名[5]。五脏疟之一[5]。《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治宜小建中汤、橘皮散等[5]。
8 肾疟 肾疟为病证名[6]。五脏疟之一[6]。《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治宜桂枝加归芍汤、乌梅丸等[6]。
9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7][8])为病名[9][10]。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10]。俗称打摆子[9]。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11]。多发于夏秋季节[11]。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2]。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10][13]。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12]。
详见疟疾条。
10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0][13]。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10][13]。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10][13]。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10][13]。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10][13]。
112022-10-18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9:10: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