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的。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脏腑的病理变化,常可或迟或早、或轻或重地影响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病理传变,产生两脏同病等复杂的病理表现。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心肾、心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心火亢盛,可引动命门相火,使肾阴受损。阴虚阳亢,相火妄动,从而扰乱精室,扰动心神,导致心肾不交,可见性机能亢奋,或遗精早泄、心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
  2. 心阳心气虚损,则脾运化受碍,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心脾血虚,可见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症。
  3. 心血虚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肝目,则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血不养筋,则肌肉动。
  4. 心肝火旺,上炎灼肺,则津亏肺燥。灼伤肺络,络破血溢,则咳嗽痰血。
  5. 心与小肠经脉相连,心火偏亢,热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

肺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肺肾、肺脾、肺与大肠同病或相互影响较为多见。
  1. 肺气虚,影响及脾,可致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是为肺虚及脾,可见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症。
  2. 肺虚不能下输精微于肾,久则必致肾虚,而成肺肾两虚之证,可见气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3. 肺与大肠经脉相连,肺病可下移大肠。如肺蕴实热,气逆不降,则大肠传导不行,可见大便干结。
  4. 温热病邪犯肺,逆传心包,热扰心神,则可见神昏谵语等症。
  5. 肺虚肝逆,或肝火上炎灼肺伤津,则可见胸闷、喘急、口苦、面红耳赤、咳嗽咯血等症。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脾胃、脾肺、脾肾、心脾、肝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响及胃,使胃气呆滞,进而宿食、水湿内聚,而见纳化、呆滞、脘闷,或食后腹胀等症。
  2. 脾病则后天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血亏,久必导致肾虚,可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腰膝痠痛,便溏泄泻等症。脾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则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腠,而为水肿。
   3. 脾病,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痰饮,痰浊上犯阻肺,肺失宣肃,则可见咳嗽痰多、脘腹胀闷。脾虚及肺,脾肺两虚,则可见气短、喘促、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等症。
   4. 脾病则中焦失运,肝气疏泄受碍,肝脾不和,则可见胁胀脘闷、腹胀纳呆。中焦湿热壅盛,阻遏胆汁排泄,胆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
  5. 心脾血虚,见前。

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肾病可影响及其他四脏,使其功能失调。而其他脏腑病变,久之亦多影响及肾。
  1. 肾阳虚,命门火衰,则心阳不足,或肾虚水泛凌心,则可见心悸,气短,水肿等症。
  2. 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心阴不足,心阳独亢,则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可见虚烦不寐,舌赤口干等症。
  3. 肾虚及肺或肺虚及肾,可致肺肾两虚,见前。
  4. 肾阳虚,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可见完谷不化,泄泻,或水肿。脾肾为后先天之本,脾肾两虚则全身机能衰弱。
  5.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虚阳上扰,则可见眩晕耳鸣、腰痠膝软、血压升高等症。
  6. 肾与膀胱,经脉相连,肾阳虚则气化功能减弱,影响膀胱,而致排尿不利。若肾虚,固摄作用不足,则膀胱失约,可见小便失禁,甚可遗尿。2023-03-04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2:03: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的病机,即是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脾是脏腑中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的一个脏器组织,由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胃,与胃构成表里关系;其他如肌肉(脾主身之肌肉)、唇(脾其华在唇四白)、口腔(脾开窍于口)、眼之胞睑等,均与脾有密切联系。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脾阳脾气能运化水谷精微...

  • ①脏: 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②腑: 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 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功能】①五脏: 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

  • 心的病机,即是指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组织,称为“君主之官”。心由心脏、心系、心脉和心包等所组成,其经脉下络小肠,故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此外,心与脉、舌等组织器官尚有密切联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

  • 脏腑理论:中医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经络理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通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3. 病因病机 病因...

  •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物质构成,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解释自然与人体现象。脏腑经络学说关注人体脏腑功能和经络系统作用,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