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18、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当审行.
19、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乃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四逆瘥.
21、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是主方.
22、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蛔动乌梅圆.
24、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薤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圣药用姜鲜.
七、变证
26、两感
一曰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曰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曰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致逆成坏证, 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 重困垂危莫可凭, 惟用独参煎冷服, 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 无汗发热恶寒风, 头项强痛身体痛, 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 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 便溏为虚不可攻.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 目睛了了面唇红, 热烦口燥舌干渴, 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红, 无热欲卧厥吐痢, 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 发热不渴厥而烦,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脉复阳还.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 舌卷焦黑鼻煤烟, 昏噤发狂如见鬼, 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里俱实黑奴丸, 热盛解毒里实下, 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2022-06-11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18、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当审行.
19、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乃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四逆瘥.
21、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是主方.
22、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蛔动乌梅圆.
24、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薤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圣药用姜鲜.
七、变证
26、两感
一曰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曰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曰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致逆成坏证, 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 重困垂危莫可凭, 惟用独参煎冷服, 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 无汗发热恶寒风, 头项强痛身体痛, 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 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 便溏为虚不可攻.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 目睛了了面唇红, 热烦口燥舌干渴, 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红, 无热欲卧厥吐痢, 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 发热不渴厥而烦,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脉复阳还.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 舌卷焦黑鼻煤烟, 昏噤发狂如见鬼, 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里俱实黑奴丸, 热盛解毒里实下, 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