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怎么吃治病

  黄芪治病二十例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黄芪含糖类、胆碱、叶酸、数种氨基酸、?茁-谷甾醇等,可兴奋中枢神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此外,尚有利尿、消除蛋白质、保护肝脏之作用。综合古今及笔者应用黄芪之经验,特将其配方治病二十例,罗列如下。
  一、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用《魏氏家藏方》之芪附汤:黄芪30g,附片18g。久煎,分2次服,可日服2剂。
  二、治自汗、盗汗:用《和剂局方》之牡蛎散:黄芪30g,牡蛎24g,麻黄根9,浮小麦18g。水煎,分2~3次服。
  三、治气虚经常感冒:用《世医得效方》之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15g,防风9g。水煎,分2次服,常服必验。
  四、治肺气不足,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用参芪汤:黄芪30g,人参9g。水煎,频饮,其效颇佳。
  五、治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常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可用《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白术各15g,当归、陈皮各12g,升麻、柴胡各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效。
  六、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用《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黄芪、饴糖各30g,白芍18g,桂枝、生姜、大枣各9g,炙甘草6g。上药除饴糖外,余药水煎,兑入饴糖,分3次服,获效甚捷。
  七、治阴血、阳气不足之周身麻木不仁:用《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白芍、桂枝各15g,生姜12g,大枣6g。水煎,分3次服。
  八、治心脾亏损:常见面色不华,体倦神疲,心悸气短,不寐健忘:用《济生方》之归脾汤:黄芪、桂圆肉各30g,人参、木香、远志各9g,酸枣仁15g,茯神、当归、白术各12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效果满意。
  九、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用自拟验方补肾健脾汤:黄芪30g,党参18g,续断、杜仲、茯苓、白术、丹参各15g,白茅根45g,炙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服半月停1周,再服,宜服6~8周。
  十、治白细胞减少:用自拟验方补益气血汤:黄芪45g,人参9g,丹参、当归各15g,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待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再服3~5剂以巩固之。
  十一、治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用民间验方黄芪豆枣汤:黄芪、黑豆各30g,桂圆肉、五味子各15g、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连服1周,若不效再加人参。
  十二、治脑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用《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黄芪120g,赤芍、川芎、当归尾各15g,地龙、桃仁、红花各9g。水煎,分3次服,此方可久服。
  十三、治痘疮气虚塌陷、气虚小便浑浊:用《景岳全书》之保元汤:黄芪18g,人参9g,肉桂6g,糯米1撮(布包煎),甘草3g。水煎,分2次服,连服3~7天常可见效。
  十四、治风湿身重,又汗出当风:用《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防己12g,黄芪18g,生姜、白术各9g,大枣5枚,甘草3g。水煎,分3次服。
  十五、治气血虚弱之月经不调,或白带过多,或崩漏:用《景岳全书》之八珍益母丸:黄芪30g,熟地18g,川芎、当归、白芍各12g,党参31g,白术、茯苓各9g,益母草15g,甘草6g。共为细末,以蜂蜜为丸,每服6g,日服3次,病重者变丸为汤服。
  十六、治产后气血虚弱或失血体虚:用《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黄芪30g,当归15g,水煎服。民间用上方炖鸡服,效果也很好。
  十七、治产后乳汁缺少: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之方:黄芪30g,当归15g,王不留行、炮山甲、路路通、丝瓜络各6g。水煎,分2次服。
  十八、治产后脾虚水肿:用自拟验方健脾利湿汤:黄芪30g,白术、茯苓各15g,山药、苡仁各18g,砂仁6g。水煎服,日3服,5剂常可见效。
  十九、治冲任不固引起的胎动不安:用黄芪30g,杜仲15g,艾叶12g。水煎,分2次服。此系民间验方,笔者常用,且收效亦佳。
  二十、治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收口:用《医宗金鉴》之托里透脓汤:黄芪30g,人参9g,白术、炮山甲、白芷各12g,当归6g,皂角刺4.5g,升麻、青皮、甘草各3g。水煎,分3次服,久服必验。2010-12-07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2010-12-11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2010-12-07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3:54: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生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2、生黄芪能明显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生黄芪水煎液能明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黄芪多糖(A...

  • 1. 直接泡水喝:取适量的黄芪,清洗干净后放入杯中,加入热水冲泡,静置3至5分钟后即可饮用。也可以搭配枸杞、当归等其他药材一起泡茶,增加效果和口感的多样性。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饮用。2. 黄芪鸡汤:准备黄芪、鸡块、红枣、莲子、枸杞等食材。先将鸡块、黄芪和莲子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炖煮约...

  •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参芪大枣粥:黄芪15...

  • 【黄芪粳米羹】用大约30g左右的黄芪,加水煮出浓汤,滤掉渣滓加入粳米,煮沸后小火再煮一小会儿就可以了。健脾养胃,益气血!多吃些粗粮也对身体非常的好哦~吃黄芪的时候按照上面我们介绍的这几个做法来吃都是可以的,这些做法和吃法都是可以将这个黄芪的功效全部都发挥出来,总之黄芪美味不说,对身体...

  • 因此夏季喝一些黄芪水能够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2 黄芪怎么吃效果好 1、 黄芪茶 中药材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泡茶喝,也是有一定的功效的,它的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的,直接取30g左右的黄芪,然后食用沸水直接冲泡或者煮沸后代茶饮,都是可以的。2、 黄芪红枣茶 黄芪红枣茶一般是直接煮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